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口算能力卻不盡如人意。口算的基礎是心算。本文從課間、課堂以及課后幾個方面談談發展兒童心算能力的幾點嘗試。
關鍵詞:心算能力;課間;課堂;家長
中圖分類號:G613.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簡介:余海軍(1980—),男,江蘇淮安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
筆者工作十年下來,低、中、高年級都教過,發現有個明顯的現象:好多學生面對很簡單的計算題時,仍然習慣于筆算,似乎只有筆算是最好的,只有筆算才是他們最放心的。另外,每次考試中,在計算方面都有大比例的失分。這就明顯地反映出學生心算能力比較差。如果心算能力得到提高,計算速度能大大加快,計算正確率也能大大提高,也能為解決其他問題提供時間和精力保障。由于這種種原因,我就非常重視學生心算能力的培養。經過多年摸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課前五分鐘的心算訓練
筆者在教學中,會在上課前的五分鐘左右為學生布置一些心算練習題。心算時,都是先給學生短暫的思考時間,然后讓學生搶答或者指名學生回答。有時,也來點諸如開火車的形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會少很多。這樣能加快學生的心算速度。時間久了,學生的心算速度有了明顯提高,并且準確率也高了許多。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將課前五分鐘的心算訓練堅持下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學生的心算能力逐步提高。
這一做法,可以在小學階段的任何一個年級進行。心算的內容多是本年級段計算方面的內容,但是也可以穿插一些以前學習過的計算內容。只要堅持不懈,學生的心算能力定能得到長足的提高。
2.引導孩子玩撲克牌游戲
通過游戲教學,學生能很快地融入游戲中,在游戲中提高自己的心算訓練能力。以下以撲克牌游戲為例。利用撲克游戲對兒童進行心算能力的培養,簡便、實用,孩子喜歡玩、喜歡學;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計算技巧,由數概念上升到數學計算。這種玩法實在是一種好方法。
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低年級的孩子。如把撲克牌中的K、Q、J和大小王抽去,每副剩40張牌,每張牌上都有數字,成人和孩子各執一副。游戲時家長先出一張牌,例如“2”,要孩子拿出一張“8”湊成“10”,就算孩子贏,給獎;要是湊不成“10”,重湊。如果孩子先出牌,家長可以故意湊錯,讓孩子來糾正。通過幾次游戲,孩子對“10”以內的加法都很熟練了以后,再用提問和回答的方式來訓練;讓孩子回答1加多少等于10,2加多少等于10……待孩子都會熟練回答以后,再提問“幾加幾等于10”“10等于幾加幾”兩個問題。如果孩子回答有兩個未知數的加法算式有困難,還要提示孩子從1+9=10到9+1=10,一直到回答完全熟練為止,就完全地掌握 “湊10法” 了。這時候孩子已知10是2和8加起來的,自然也知道10減去一個2,還剩8,或者減去8還剩2。
3.課堂上引入“算24點”
學生在二年級結束時就已經學習了加減乘除四種運算,到三年級我們就可以開始引入“算24點”的游戲。在一副撲克牌中,讓學生任意抽取四張牌,然后要求學生用加、減、乘、除四種運算方法來進行計算,算出結果是24就獲勝。成功后再換一組撲克,繼續計算。每天不用多,抽取三四組就夠了。當然,隨著學生計算速度加快以及熟練程度的提高,我們可以適當加幾組。
這樣的游戲,學生覺得有意思、新鮮,計算的積極性也會高許多。
4.充分發揮家長的輔助作用
我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都會在第一次家長會上給家長提一個要求:讓家長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給孩子,不要做別的,只要出幾道心算題給孩子算。如果實在沒有時間,哪怕只出10道心算都行,但是必須每天堅持練。起初,許多家長還有點不理解,但是時間久了,好多家長都反映說,用的時間不多,但是自己孩子在計算上的錯誤比以前少多了。
5.將心算競賽作為階段性檢測方法
正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堅持每月在班上舉行一次心算競賽,內容為與本階段計算內容有關的心算題,一般都是100題。規定時間內完成,時間一到,立即交卷。然后根據成績評出一、二、三等獎,獲獎人數為全班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通過心算競賽,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心算能力,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總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一切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心算能力的條件,逐步提高學生的心算能力。
參考文獻:
[1]唐功謙,孫汝功.在撲克游戲中培養兒童心算能力的嘗試[J].山東教育科研,1997,(1):49-50.
[2]汪寶環.培養兒童心算能力的一點體驗[J].江蘇教育,19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