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當學生從小學階段升入初中后,因為來自各方面的不適應,學生往往會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會完全放棄。所以,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課前創設情境,課堂利用多媒體,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多動手實踐,照顧全班所有學生情緒,因材施教,只有如此,才能不斷提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關鍵詞:設疑激趣;多媒體;動手實踐;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簡介:賈永寧(1980—),男,甘肅岸門口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育教學。
一、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節課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課前導入效果如何:課前導入若能緊緊圍繞學習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那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初中數學課堂,每節課教師一上課便是直奔主題,要么沒完沒了地提一系列問題,要么指名回顧上節課的數學概念,學生一上課就進入一種緊張的學習環境當中,勢必會影響整節課的學習狀態。筆者從教多年,每節課前總是用幽默的語言營造一種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帶著學生不知不覺進入到課堂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知識時,教師可聯系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雞兔同籠問題,讓學生在回顧如何運用假設法、列表法、方程法等解決問題的前提下,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義,進而學習解題技巧。
二、巧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說是現代教育的一場革命。它能集文字、圖表、錄音、錄像、動畫等功能為一體,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與現象,它的生動性、趣味性和鮮明的色彩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運用好多媒體技術,能極大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如筆者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課前搜集整理了生活中許多軸對稱實物圖片,上課時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在欣賞美圖的同時,了解軸對稱的特點,避免了教師怎么描述也聽不懂的尷尬場面。
三、動手實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多動手遠比只動腦學到的東西要多得多。這就好比大人照顧小孩子一樣,每天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總擔心孩子碰著摔著,時間久了,孩子便什么也不會做了。事實上,孩子在玩耍中學到的技能很多,課堂教學也是如此。與其一味地說教,還不如放開了,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獲。
如筆者在教學概率初步知識點時, 設計了這樣的課堂活動:一是抽簽,即假設6名學生參加歌唱比賽,以抽簽方式決定出場順序:紙箱中裝有同樣大小的乒乓球6個,分別寫上1~6這六個數字,在提出“抽到的序號是0,可能嗎?這是什么事件?抽到的序號小于7,可能嗎?這是什么事件?抽到的序號是3,可能嗎?這又是什么事件”等問題之后,選派學生參與活動,通過抽簽,一一解答這些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不可能事件、可能事件與必然事件的不同和發生的概率。
四、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學習基礎各有差異,加之換個環境多少有不適應的地方,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絕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學生。作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基礎水平、興趣差異,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進行教學,以適應不同的需要,使各類學生都能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照顧到全班所有不同層次的學生。比如簡單的問題不讓優生來回答,而是專門指名那些學困生讓他們完成,從而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課堂參與的一份子,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復雜的問題,讓成績優秀的學生來完成,讓他們感到學習有壓力。同時,在作業的布置上,也可采取分層作業法,即根據當天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程度,把最基礎的習題交給學困生來完成,把一些靈活的、難度較大的習題交給中等生和優生來完成,這樣,不僅提高了作業質量,同時照顧到了全班所有學生。課后,利用閑余時間,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不斷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自信心。
中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所以,作為教師,在平日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鉆研,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同時還要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從而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2]杜建英.新課程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J].中國科技博覽,2010,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