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案,包括引入微課及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及發揮學生創造力相結合的模式,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翻轉課堂;任務驅動;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簡介:林京娜(1969—),女,山東煙臺人,副教授,本科畢業于山東理工大學,碩士畢業于山東大學,威海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電氣自動化技術。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高校各專業必修的公共課程,一般在新生入學的第一、二學期開設。筆者發現這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問題一:教材內容滯后于時代,學生計算機水平普遍較高。
“計算機文化基礎”雖然涵蓋面比較廣泛,但內容比較淺顯。而現在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小就接觸計算機,且從小學開始,到初高中都有計算機課,所以對微軟的操作系統以及辦公軟件都已經非常熟悉。這時候,我們的多媒體課堂教學再從基礎知識開始教,逐條講解知識點,就完全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解決方案:要求學生課前通過學校的網站觀看學校專門為這門課錄制的微課,讓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學習。這樣,學生課前就已經基本掌握了所學內容。多媒體課堂上,我首先就基礎知識進行提問,以考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后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展開教學。例如,在教授PPT制作時,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大家共同來完成“校園宣傳片”的制作。我提供了學校的一些風景圖片、資料及背景音樂,由大家集體討論,確定一個簡單的方案,再指定一些學生來完成每張幻燈片的制作,一個學生完成一個或兩個具體的任務。我盡量把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隱藏在一個個任務中,有時甚至故意設置一些障礙或陷阱,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我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群策群力,共同來完成任務。對于任務型學習方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很有成就感。
問題二:在微機室上課時,有些學生注意力分散,不重視實際操作練習。
微機室為學生提供了上機操作的好機會,對提高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很有幫助。但是,機房的環境不利于老師對每一位學生隨時監管,有的學生就比較散漫,不能充分利用上機時間。另外,學生的實際水平差異很大,有的學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務,而有的學生卻極為輕松,所以導致有些學生完成任務之后就無所事事。
解決方案:我把課堂任務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基礎層次,要求所有學生必須過關;中級層次,要求大多數學生掌握方法;高級層次,將課堂任務作為選做內容。每堂課都要求學生上傳作業,并根據作業情況按百分制打分。每堂課的成績都會在下堂課展現在大屏幕上。學生最終的成績按每堂課的平均分計入總分。通過這種過程性考核方式,使得學生重視自己每一堂課的成績,從而提高了上機操作課的學習效率。每個學習模塊結束之后,我都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情境,如學習完Word之后,要求學生設計一份“環境保護電子海報”,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去搜集素材、設計版面。然后把每一位學生的設計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學生都特別用心地制作自己的作品,努力地展示最好的自己。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及院系組織的設計大賽,并對優秀學生予以特別的關注及提供指導,讓他們積極拓展課堂之外的知識,為他們打開一扇興趣之門。
問題三:計算機網絡技術日新月異,課堂學習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學生幾乎每天都接觸網絡,他們的學習途徑已經不再單一。有些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他們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以及資訊。
解決方案:為了更好地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我在網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把日常教學工作延伸到網絡,我把教學大綱、課件、習題等都發布在我的空間,學生有問題可以隨時與我進行交流。另外,對一些較好的網絡課程,提供了鏈接地址,供學生課外學習。在這樣一個網絡時代,教師的角色應該由一個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努力為學生打開更多的大門,讓他們自己去發現世界的精彩。
通過微課翻轉課堂、任務型教學, 積極探索能夠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方法;通過和學生溝通交流,隨時掌握他們的需求;通過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緊跟時代,努力拓展學生的視野。通過實踐檢驗,這些方法對于提高“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效果都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徐立波.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教學設計[J].中外企業家,2016, (1).
[2]柴燕玲.基于微課“翻轉課堂”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校園英語,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