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中國畫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本文以《跳舞的點和線》一課為例,就新課改中如何使造型表現與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進行探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掌握水墨的表現手法,有效開展綜合性學習。
關鍵詞:學科整合;課堂教學;體驗創造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3-09
作者簡介:應建春(1981—),女,浙江寧波人,一級教師,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瞻岐鎮中心小學教研組長,研究方向:多樣化的美術課堂形式探究。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水墨畫課程涉及廣泛,內容多是古代以及近現代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作。許多老師要求學生嘗試使用傳統的水墨工具臨摹名家名作,以感悟水墨的魅力。新課標中對“造型表現”這一領域提出了使用“不同媒材的體驗”,要求學生能用毛筆、水性顏料、墨盒宣紙等工具開展趣味性的造型活動。
2005年的浙教版三年級《跳舞的點和線》一課從水墨游戲開始,讓學生能用水墨表現不同形式的點和線,體味水墨的樂趣。啟發學生想象,在“玩”中感受點、線的干濕、疏密、濃淡、粗細的趣味變化,體會滴、淌、潑墨、印等方法,表現出豐富的畫面。
板塊一:激趣導入,初識水墨變化。
教師演示:教師出示一瓶水和一瓶墨,演示墨滴入水中,學生通過觀察水墨的千姿百態,運用藝術語言來描述生活現象,放大水墨的樂趣。本環節聯系生活實際,以有趣的水墨變化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直觀感受舞動的點和線,順利進入以跳舞的點和線為主題的學習中去。
板塊二:自主探究,“玩”中感受趣味。
通過欣賞水墨動畫片,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水墨的特殊魅力,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初步嘗試墨在宣紙上的變化過程,提筆試一試,不同的毛筆不同的墨能畫出形狀、粗細、干濕、濃淡、疏密不同的點和線。以玩的心理進入課程學習中。
板塊三:感悟方法,師生共入主題。
我們教師要按照“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宗旨,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使課堂煥發強勁的生命力,在“師生共同入主題”的基礎上突破教學重難點。一起探究除了用筆畫的方法,還可以用吹、滴、淌、印等方法來表現“跳舞的點和線”。還可以設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習,鼓勵學生發現,嘗試新的方法。
如何讓點和線“舞”起來是本課的核心,本環節再次采用小組活動、自主探究方式表現點線各種“動起來”的方法。教師要用自己的范作引導學生近距離地觀察表現點和線,開拓學生思維。如從畫中找到探究方法,同時留下懸念,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再次鼓勵學生動手嘗試,解決問題。
板塊四:創作展示,與時俱進評價。
在學生自主創作表現環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點、線、面構成作品,這樣的作業設計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掌握情況自主選擇表現;老師能根據學生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對表現較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幫助學生實現個性發展。
在美術教學中,評價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只要學生評之有理,評之有據,都應該尊重。
《跳舞的點和線》一課主要是用水墨的形式創作一幅由點、線構成的作品,內容較為簡單,所以如何豐富教學內容,是我們所要考慮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嘗試運筆用墨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得到充分體驗。當然,激發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也十分關鍵。
基于《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本課程理念,以及學校提出的選動教學,營造和諧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式學習作用。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卡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勵。”《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立足于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人的發展為本,以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設計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興趣的事物,有利于學生學習主體的發揮和個性的張揚。”
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它不僅是歷史的印記,記錄了人類特殊的存在生活方式,也詮釋了人的情感、意志、道德精神內涵,因此美術課應體現人文性,在學習技法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2]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