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輿情擴大了主流意識形態空間影響力的同時,也導致高校開展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難度加大。高校應通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與時俱進精心議程設置、優化教育頂層設計,建立制度保障等措施,因時而為,因勢而動,不斷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話語權、管理權。
關鍵詞:網絡輿情;高校;主流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簡介:嚴博文(1992—),男,山東泰安人,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研究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等,這樣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和打擊,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1]
1.網絡輿情下高校意識形態面臨的新形勢
(1)網絡輿情擴大了主流意識形態的空間影響力。在網絡社會的影響下,傳統的口口相傳信息傳遞方式已逐漸讓位于網絡技術,社會成員自主瀏覽信息,接收信息推送。海量化與碎片化的信息進入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網絡信息傳播環境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強勢”,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通過網絡傳播,擴大了它在虛擬空間中的影響力,主流意識形態在更廣范圍和人群中得到宣傳,主流聲音得到“調高”。
(2)網絡輿情下主流意識形態嵌入存在難度。高校學生主動瀏覽思想理論網頁的積極性不高,伴隨著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排斥與消極信息因素的存在,網絡輿情易異化為謠言,從“謠言止于智者”向“謠言始于智者”轉變。高校黨政機關與學生群體信息的不對稱,易造成高校成為信息“孤島”,致使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差異增大。
(3)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網絡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傳統“論道”“灌輸式”方式的傳授提出了挑戰。信息爆炸時代,傳統教育者權威受到影響,網絡社會為主流意識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也凸顯了學生在網絡社會的主體地位。面對多樣的意識形態與開放的網絡環境,思想政治教育亟須用理論回答現實困惑,以增強大學生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系統化認識。
2.進一步加強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工作的思考
(1)提高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高校要始終將“立德樹人”的總要求貫穿于工作的全過程,主動應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識形態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沖擊和消解,增強工作的主動權和領導權,敢于發聲,敢于亮劍,旗幟鮮明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對隨時洶涌而來的網絡輿情,高校意識形態領域要改變傳統的話語模式,語言活潑清新,理性分析,情理交融,為大學生指點迷津。
(2)與時俱進,精心設置議程。作為高校意識形態的管理部門和教育者,要明白現在的學生網民真正關心什么,才能真正為學生網民答疑解惑。高校應創新現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運用互聯網技術,探索“微”教育形式,積極利用微博、微信和傳媒等手段,選取生活中的議程,注重“微議程”,通過凸顯主流意識形態,使其成為高校學生議題,引導高校學生提高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發揮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的意識形態的支配作用,從而影響社會上存在的多元思想和思潮[2]。
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生活化、網絡化的語言,善于將主流意識形態的宏大敘事以情景式、生活式的方式展示,從而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
(3)優化教育頂層設計,建立制度保障。制度保障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是網絡社會這一時代特征下形勢發展倒逼的產物,應進一步完善立法和加強制度建設,將法律意識和制度意識融入主流意識形態工作中。要加強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分析與監管,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完善學校各部門聯動的網絡輿情管理制度等,杜絕網絡監管的“盲區”。
要以貫徹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文件為契機,不斷構建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新體制和新機制,通過組織管理、教學管理、隊伍管理、學科建設等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改革,不斷鞏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年網.習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釋放了什么信號?[DB\OL].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6-04/21/content_12452190.htm.
[2]張 雷.傳播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