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所以教師應該進行高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新課改下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不僅要給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有效教學模式應該是指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3-21
作者簡介:彭桂平,男,中學二級教師,碩士研究生,重慶市南開中學教師,研究方向:凝聚態。
一、教師應該完善高中物理課堂,改進授課方式
高中物理教材內容對物理知識的敘述比較嚴謹,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很強的理解力。但是由于學生本身的思維能力有限,很多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經常看得懂文字,卻理解不了其中的意義,從而導致一些學生出現厭煩情緒。所以在平時的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意完善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這里所說的完善并不是要求教師將所有的物理知識在一節課中都凸顯出來,而是要求教師在開始一節物理知識學習時應該讓學生直觀地了解這節課的重點內容是哪些,難點又是哪些。并且要求教師在教授物質知識時應該運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物理知識。
如在學習高中物理重力加速度一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實驗幫助學生學習,如設置利用打點計時器來測量重力加速度。通過這種物理實驗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難懂的物理知識。做好物理實驗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因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要注意教學方法,不應該只是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師應該注重師生間交流,幫助學生學習
學生在學習高中物理知識時,運用抽象思維能力的機會要比運用形象思維能力的機會更多,因此,如果學生在開始學習物理時思維方式跟不上,就會產生學習困難現象。所以教師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應該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動態,在學生遇到難題時及時予以指導,或者在學生思維受限時,及時進行疏通、引導,從而使學生能在物理課堂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這就要求教師應該注重和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培養師生良好情感的同時,也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
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物體平衡章節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課堂:考慮到學生對平衡知識比較熟悉,先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平衡的例子,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有可能舉出很多個例子。然后在學生舉出例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明白平衡的穩定性與重心的位置有關。緊接著教師再提出問題:物體平衡該怎么分類?然后讓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討,最終得出結論:物體平衡分為穩定平衡、不穩定平衡和隨遇平衡三種。這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不僅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也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學得輕松,記得牢固。
除上述外,教師也應該在課后對學生進行輔導學習,其實就是在學生學習遇到疑問時積極幫助學生解決疑問。教師應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標。
三、教師應該拓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高中物理知識因其嚴謹等特點對學生的理解力和思維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實際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也是新課改下物理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若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就應該不拘泥于教材內容,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動態教學。
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探知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這時展示出伽利略的思維過程和實驗過程:伽俐略首先否定了亞里斯多德關于“物體越重下落越快”的結論。然后運用數學工具得出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x/t2=常量;進而用斜面實驗驗證物體從光滑斜面由靜止開始下滑的運動符合x/t2=常量的規律;最后將斜面實驗推廣,得出結論:落體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由落體運動,還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伽利略的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許 鎮.高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3): 146-147.
[2]唐幫進.高中物理有效教學的策略略議[J].新課程學習(下),2013, (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