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近在眼前,教育部、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卻讓江蘇、湖北兩省的考生和家長炸了鍋。關于教育公平、區域公平的討論再次成為焦點。
在區域間的教育公平已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教育資源要向中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傾斜,提升中西部地區教育水平”——為何這一政策會遭遇如此激烈的反應?它體現了社會中哪一群體的焦慮?
高考很大程度上是所有人都被參與到同一個游戲之中,通過考試被選拔,高考被認為是中國完成社會流動的唯一機制。但在今天,它是否還能承載階層流動的功能?
從我國高考的歷史演變看,任何高考制度或改革方案都烙上了時代的印痕,脫離基本國情和政治、社會現實來研究高考、改革高考制度都是不現實的,難以施行的。

近年,中國的GDP和稅收水平狂飆突進,與其相伴的是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讓人們從鄉村走向城市,從西部走向東部。
與此相應的,是城鄉、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異還比較大,優質教育資源還比較匱乏、比較不平衡,社會誠信和監督體系尚未有效健全,人情、關系、權勢等傳統因素介入、干擾高考的情況還比較突出,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高考依然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隘口。人們希望通過高考改變命運或保持社會地位的觀念根深蒂固,特別是在改革進程中,各種相互共生、交織和碰撞的價值觀、利益訴求、矛盾焦點都會在高考中呈現。
改變命運的是教育,而不是高考。教育是根本,高考只是一種人才選拔制度,現在有一種不安的輿論氛圍就是過于神話高考,而忽略了背后整個教育的建設與改進。
對于中產和權貴階層而言,權力和資本的占有,讓他們的利益免于被任何政策牽動,社會的不公卻永遠需要底層來買單。新自由主義已經在主流話語中內化之時,回饋西部的義務被拋在了利益占有者的集體意識之外,投機成為了生活方式,犬儒更成為了一種炫耀。
本專題旨在探討高考在扮演社會階層流動功能的流變,以及,當基礎教育資源向發達地區傾斜的今天,“平等”的政策是否會指向嚴重的“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