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凌代表了年輕詩人的一種高度,輕盈與深刻、表面與本質、平淡與詭譎,構成了立體的文字世界,又是一幅女性意識的青春展現。
按照馬克斯·韋伯的說法,這是一個除魅的時代,價值多元,工具理性替代價值理性。然而這個時代,圈層依舊明顯,代際劃分已深入社會肌理,比如現在的焦點90后——隨著時間的推進,90后逐漸成為青春的代名詞,并在文學領域開拓出一片天地。
相對于文學的無國界性,“省”恰恰又是其存在的恰當的地域組合。之于文學,“山東”曾是一個榮耀,也曾帶來羈絆。正在成長的90后作家,恍然間已進入文學的核心殿堂,受到普遍關注。
而今,你很容易記住他們,正在崛起的一代,一如十年前的80后,一如年輕時的張煒、莫言,前輩們經歷的年少時光,在他們臉上繼續陽光閃爍,魏菡、徐曉、莊凌、鄭毅、馬曉康、木魚、王冬、孫念……他們之中,有的很早就出版了長篇小說、詩集,有的獲得人民文學新人獎、華語青年作家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因為創作的可持續性和爆發力,他們正在釋放前所未有的能量。

如今,他們正處于學校和社會之間的過渡地帶——就普遍的學歷而言,超越了前代,打工身份、農民身份在這一代中已非常鮮見,學院的深造根深蒂固。
霍俊明將70后歸為“尷尬的一代”,趙衛峰將80后歸為“漂泊的一代”,90后一代人又是怎樣的歸類?或許是崛起的一代,或許是繼續漂泊的一代,幾位作家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能一定程度展現出這一代人普遍的心理訴求。
如果“生存”始終是年輕人無法繞開的人生價值,如同許立志“體內孕育著一座饑餓的糧倉”,時代陰影下,改變的勇氣在哪里?作為希望的年輕一代,會給我們的時代提供怎樣的豐富樣本?在此選取莊凌、魏菡、馬曉康三位年輕作家,管窺時代陰影下的青年寫作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