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保險市場發展已有30余年,但數據顯示,我國人均保險密度和深度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國保險密度為1766.49元/人(271.77美元/人),同比增長19.44%;保險深度為3.59%,同比增長0.41個百分點。
據悉,發達國家早在幾年前保險深度已是12%左右,保險密度也已達2000到3000美元。 有調查顯示,日本人民的投保率是650%,人均擁有6.5份保單。在日本3.11地震中,人均獲理賠款是49萬美元,折300萬人民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的投保率約為60%,在5.12汶川地震中,人均獲理賠僅為1.9萬元人民幣。“大災面前,日本人找保險公司理賠,中國人等政府救援。”網友如此感嘆。
據有關專家分析,我國保險覆蓋率低,國人保險密度和深度不夠,根源在于國人對保險的認知存在諸多誤區。
國學大師胡適談起保險時曾說過,“保險的意義只是今天作明天的準備;生時作死時的準備;父母作兒女的準備;兒女幼時作兒女長大的準備;如此而已。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豁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能做到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現代人。”
胡適將保險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在一起,這種觀點,時至而今,仍有相當的啟示意義。
政府層面也在日益重視保險參與社會經濟管理中的作用。2014年8月1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十條”。2015年4月份,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貫徹國發〔2014〕29號文件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意見》。2016年5月4日,濟南市也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意見》,這幾份文件的出臺,讓濟南保險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保險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時代的財富管理與健康管理如何通過保險進行結構性配置?我們對保險存在著何種認知誤區?《齊魯周刊》以濟南保險業的發展作為樣板分析對象,全面展示保險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對于一個愿意幫助他自己的人,沒有比購買保險更好的辦法。”
放眼今天的社會,對保險拒絕的最常見的理由就是:“保險是騙人的。”

但任何理智的人都承認,這種說法本身就是悖論,正如同說錢如何害人一樣。因為錢是死的,人是活的,好人用錢救人,壞人用錢害人。所以有人說: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老子在《道德經》里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簡單說,就是告訴我們,東西沒好壞,關鍵看人怎么利用。
保險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被發明出來的風險管理的工具。最早起源于海上保險。保險制度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文明的表征,是人類以組織的形式有效應對風險的偉大發明。保險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所構想的最偉大的財務證券”,是“個人或家庭財務規劃中必要和基本的因素”,在發達國家是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個人或家庭(甚至包含企業和社會)的風險管理手段。但在當今中國,整個保險行業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和接受,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都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上,因此在這個社會的防災防損方面,保險業發揮的作用還沒有成為主流。
現代保險業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比較短暫,雖然號稱是與銀行和證券鼎足而立的金融業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但依然處于弱勢地位,整個行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比如從業人員專業知識相對貧弱、社會輿論比較負面、大眾保險意識仍然欠缺、監管機構的過度監管等等。
從保險的起源來看,保險的基本職能就是一種“分擔風險,消化損失”的科學制度。財產保險是對財產損失進行補償,人身保險是對人身遭遇意外和疾病時進行損失補償,這種制度化的互助,讓參與者達到了互助和自助的雙重效果,也就是說自己出險時得到大家(組織)的幫助(自助),他人出險時又參與對別人的幫助(互助)。保險制度是最有效率的“慈善”,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保險制度的設計是基于概率論,也就是依靠大數法則來實現對個體不確定風險的有效管理(群體具有確定性)。保險具有不可替代性,因為任何個體獨自承擔風險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風險發生不符合概率,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因此無法預防),必須依靠組織的力量來實現。所以美國總統約翰遜說:“對于一個愿意幫助他自己的人,沒有比購買保險更好的辦法。”
“微不足道”的代價與“萬劫不復”的災難
由于科技的進步,金融業也有了巨大的發展,證券、保險和銀行互相滲透,彼此交叉,保險在新時代又派生了很多新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投資功能,這也是保險公司的基本生存技能,即只有善于運用客戶的資金去投資賺取額外的利潤,才能保證保險的保障功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保險產品已經成為現代家庭理財必須配置的金融產品。
因為“消除遭受疾病和傷害的可能性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方法來應付損失發生后的財務結果”。
北京大學保險系的教材《人壽與健康保險》的第一位作者所羅門·休伯納博士是美國第一位將保險課程引入大學的學者,也是保險教科書的鼻祖,有人稱贊他“改變了一個行業”。所羅門·休伯納教授被稱為美國保險教育之父,他在該書的第一章中就提出“人壽與健康保險長久以來被視為是個人或家庭財務規劃中必要和基本的因素”這一強有力的論點。他指出,“一家之主的責任是投保他的生命提供保障給其財務仰賴者”,現代社會,“家庭責任的認知意味著人壽與健康保險重要性的增加”。他認為“個人對自己與家庭的責任包括活著的時候(因此包括儲蓄的累積)與死亡之后”。他強調,“在財務工具中,對于個人死亡能很快地提供資金以及協助彌補財務損失,人壽保險是獨一無二的。”
邱吉爾曾對保險業有過一段精到的論述:“人壽保險是唯一的經濟工具,能夠保證在未來不可知的日子,有一筆可知的金錢。如果我辦得到,我一定要把保險兩個字寫在家家戶戶的門上,以及每一位公務人員的手冊上。因為我深信,透過保險,每個家庭只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價,就可以免除遭受萬劫不復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