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十條”。
隨著紅利的不斷發酵、稅優政策信號的釋放,中國保險業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靚麗”的成績單
在過去1年時間里,央視新聞聯播20多次聚焦保險業;李克強總理在不同場合,6次專門談及保險話題。進入2016年,一組“保險讓生活更美好”的公益廣告,傳播到千家萬戶!在極具生活氣息的鏡頭背后,是一個行業的逆勢發展,砥礪前行。
變化始于2014年8月1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十條”。明確了今后較長一段時期保險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穩健、誠信規范,具有較強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保險服務業,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
一時間,整個保險業被“新國十條”刷屏。不管是舉足輕重的業界大佬,還是普通營銷員,都認為政策釋放極大的紅利,保險業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之后,國務院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建議7處提到保險。這在保險業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保險,成為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政策工具箱中的熱門選項。保監會先后會同發改委、財政部、衛計委、農業部等28個部委出臺了促進大病保險、健康保險、信用保險、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等領域發展的43個政策性文件,與26個地方政府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并在深圳、寧波等6個地方建立了保險創新綜合示范區,全國 多個省、市出臺了促進保險業發展的文件。“新國十條”使得政府推動和政策支持的力度空前提升,翻開了保險業走向騰飛的歷史新篇章。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本人也成為“中國首席保險營銷員”。從“新國十條”頒布以來,他已到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和計劃單列市為黨政機關領導干部作保險專題報告,對促進各地支持保險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保險業增速達到20%,比2012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高的一年。當年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1718萬億元,賠款與給付8674.1億元,同比增長20.2%;保險公司利潤2824億元,同比增長38%,再創歷史新高,是2012年的6.4倍;國際地位穩步提升。三年來,我國保險市場規模先后超過德國、法國、英國,從全球第6躍居第3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2015年我國保險業增長對全球貢獻度達30%左右,居全球第1位。
這樣的數據,在銀行業存款業務不斷瘦身、信托業出現下降苗頭、國債剛性兌付神話打破、新興的網貸平臺更是頻頻跑路的背景下,顯得尤為出色。
“發酵”的紅利
項俊波多次在公開發言中指出,未來2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保險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可以預見,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的2016年,隨著監管部門繼續推動市場化改革、鼓勵創新、引導民生保障,保險業實現中高速增長將成為新常態。
2016年初,項俊波指出:“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基本建成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人身保險費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連續出臺資金運用監管政策,進一步放寬保險資金投資范圍和比例限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保險市場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充分釋放”。
保險產品定價權、資金運營主導權還給市場成為改革重頭戲。產壽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實現雙向互動。
2015年,保監會分兩批推進黑龍江等18個地區商業車險改革試點,實現了車險消費者與保險公司的“雙贏”。截至2015年底,首批6個試點地區消費者車均保費較改革前下降7.7%,保險公司車險綜合成本率下降2.7個百分點。“兩降”的背后,是保險業的管理能力的自我提升,也是改革惠及民生的經典范本。保監會將在總結前期試點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穩步加快商業車險市場化進程,力爭在2016年6月底前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商業車險改革。
同時,人身險方面,按照“普通型、萬能型、分紅型三步走”的路徑完成了費率市場化改革,放開了已持續執行14年的2.5%的利率上限限制,增強了企業自主經營動力,使不同市場主體經營能力的差距顯性化,極大地解放了保險生產力,推動人身保險業務步入快速發展通道。
隨著“新國十條”紅利的不斷發酵、稅優政策信號的釋放,保險公司迅速拓展業務版圖。與此同時,各路資本也覬覦保險牌照,紛紛涌入保險陣營。統計發現,2015年共有19家保險公司拿到了開業、籌建批文,除了三家壽險公司、13家財險公司外,保監會還批復了一家養老險公司、一家信用險公司以及太平再保險北京分公司的改建。
不僅如此,2015年以來,上市公司瘋狂圍剿保險業的意愿也比較強烈。統計顯示,2015年以來有27家上市公司自曝將涉獵保險業,其中不乏房地產、健康、通信、電器等行業。如奧馬電器2015年12月7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建新礦業等共同投資設立巨安財產保險。
保險市場主體擴容的同時,保費規模也急速擴張。數據顯示,2015年前10個月,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突破2萬億元大關,達到了20707.12億元,同比增長19.68%。其中,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505.66億元,同比增長10.84%;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1627.07億元,同比增長21.17%。
同時,“新國十條”鼓勵保險產品服務創新。其具體內容包括支持保險公司積極運用網絡、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促進保險業銷售渠道和服務模式創新;大力推進條款通俗化和服務標準化,鼓勵保險公司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產品服務,減少同質低效競爭;推動保險公司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努力降低經營成本,提供質優價廉、誠信規范的保險產品和服務。綜合來看,鼓勵保險產品服務創新這些具體措施非常契合互聯網保險的本質和精神。
事實上,各大保險公司充分重視互聯網保險業務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金融保險服務,有利于保險公司通過提高運營效率、拓展業務渠道、降低交易成本等方式實現改革升級。這一具體措施也體現了監管層對互聯網保險新興事物的悉心呵護,是一種開放包容和積極支持的監管態度,相信互聯網保險在創新旗幟的指引下將會越走越遠。
根據研究機構的預測,5年后,互聯網保險市場還將擴大,預計到2019年,互聯網保險銷量將增至50%。
“新國十條”的山東落地
2015年4月份,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貫徹國發〔2014〕29號文件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意見》,2014年國務院頒發的“保險新國十條”正式在山東省細化、落地。
山東版“新國十條”提出,要運用保險機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各級各部門可以聘用保險機構作為風險管理顧問。采取政府主導、財政支持、保險機構運作的方式,開展區域性巨災保險試點工作,逐步建立多層級的巨災風險分擔機制。交通治理方面,要求研究實行機動車保險費率浮動與嚴重道路交通違法記錄掛鉤。推動醫療責任保險基本覆蓋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對于帶有公益性的保險,市場化運作無法實現盈虧平衡的保險服務,可由政府給予一定支持。
山東版“新國十條”鼓勵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支持省屬企業和符合條件的其他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爭取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等。推動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支持保險機構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鼓勵商業保險機構發展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創新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殘疾人康復醫療保險以及與健康管理相關的健康保險產品。
無論是“三農”還是車主,新的條款能和每個人的日常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山東版“新國十條”將保險在支持“三農”“小微”企業方面的作用,提到更高的定位上。未來,山東省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的保險覆蓋率要達到種植面積的90%以上;加快發展森林保險,擴大公益林保險覆蓋面,盡快啟動商品林保險,逐步擴大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覆蓋范圍。
和各地零星的貸款保證保險試點不同,山東版“新國十條”本次特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與保險機構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擔貸款本金損失風險,創新試點風險分擔機制,以往保險公司通常承擔全部本金損失風險。
針對保險市場“理賠難”、欺詐誤導、虛假承保理賠等失信行為,山東版“新國十條”也提出探索,建立保險業與醫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車船稅等各類信息的共享機制,將保險信用信息納入山東省統一征信體系建設范圍。
數據顯示,山東保費收入從2010年的800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543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4%,成為全省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保險業總資產從 2010年的1510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3244億元,順利實現翻番。市場體系亦日益完善,保險法人機構從僅有1家籌建,增加到3家;省級分公司從 57家增加到81家,分支機構達6063家。質量效益持續優化,財產險公司承保利潤從2010年的12.3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9.2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前列;壽險業務結構發生顯著變化,普通壽險年均增長46.8%,2015年保費達39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