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監管元年來臨
自前兩年爆發倒閉潮之后,強化政策監管的風聲已越來越緊。業內一度認為,在2015年下半年P2P行業的監管細則有望出臺,但直到年末《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才正式發布,這次終于以規章的方式提出了監管辦法,界定了網貸的定義,明確網貸的職能與紅線。
《辦法》確定了網貸行業監管總體原則:一是以市場自律為主、行政監管為輔,發揮好網貸市場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作用,激發市場活力;二是以行為監管為主、機構監管為輔。監管重點在于業務基本規則的制定完善,而非機構和業務的準入審批,監管部門應著力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以保護相關當事人合法權益。
隨著《辦法》的出臺,2016年P2P行業迎來監管元年。監管細則的落地不僅有利于加強消費者保護,也能夠給P2P平臺穩定經營預期。有了穩定預期,行業中各種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平臺創新以及組織架構創新會加速。
2、P2P平臺的整合加速
2015年行業飽和度逐步增加,隨著政策環境的不斷規范,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擁有資源優勢的實力強大機構布局P2P,行業洗牌仍將繼續,不合規、競爭力較差的P2P平臺或遭遇大規模淘汰,平臺數量或呈下降趨勢,業界預計2016年平臺進入積極性將弱于往年,退出市場平臺增加。
資本市場可能開始大力加碼對P2P網貸行業的投資。未來,P2P網貸行業的風投和并購、入股等現象將成為一種常態。從目前的情形來看,1500多家小而散的競爭格局也不會一直存在下去,大平臺兼并小平臺的事件可能將大規模發生,這也就意味著到最后留下的將是高質量的平臺。此外,細分、垂直領域將會涌現出新的業內參與者,特別是具有強大實力和背景的傳統金融公司及國企進入P2P行業,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大型集團對現有玩家進行的兼并收購會進一步加大行業整合的速度。

3、P2P利率將進入常態
P2P理財收益率下降已是大勢所趨。2015年,P2P的投資收益率已經明顯下降,行業整體綜合利率維持在12%左右。在新的一年,P2P利率跌破10%會成為新常態,預計未來P2P理財利率會在6%-10%之間,但不會低于6%,否則就無法與寶寶類理財、貨幣基金拉開距離。也有觀點認為,業界預測的8%多少有些悲觀,因為中小企業、農村金融依然沒有找到便利的融資渠道,融資需求依然比較高。
P2P利率的下降,一方面是P2P行業初期動輒20%、30%的野蠻生長時代已遠去。P2P行業在發展初期普遍通過高收益吸引投資者從而為平臺積累客戶,這種做法風險較大,導致問題平臺數量激增。而行業在經過前期的高收益培育市場之后,綜合利率也逐步趨近合理水平,這是行業發展逐步規范與成熟的表現。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銀行寬松貨幣政策將持續,P2P行業利率也將繼續保持小幅下降趨勢。
4、P2P布局逐步走向全球化
據悉,2015年已經有一些平臺在嘗試接觸海外優質資產。9月,宜信財富宣布其海外資產版圖的最新業務,即首度引入全球知名P2P平臺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提供給國內投資者。同月,正在謀劃轉型的陸金所宣布,將引入美國P2P平臺的金融產品,并通過基金形式發售給國內投資者。
10月8日,央行正式上線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一期)。一期系統主要為跨境貿易、跨境投融資和其他跨境人民幣業務提供清算、結算服務。這一政策的實施,將有利于引進國外優質的資產,同時國內投資者也可以選擇投資海外資產。

東南亞可能是P2P平臺對外擴張的重要陣地。作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在國內企業開發之后,出現市場后勁不足的情況。而東南亞地區憑借低廉的人力成本及優越的地理位置,逐漸成為日本、美國等海外國家的制造業企業投資入駐的首選之地,有望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大量的中小企業必將催生旺盛的融資需求。這些都是國內P2P企業擴張東南亞的“養分”。
5、資產端將有新起色
2016年,隨著信用評價機制的健全,大數據應用于信用管理,資產端會有起色。
2015年比較引人關注的新資產是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前者細微、密集,非常適合采用互聯網的手段和技術進行處理,征信、審貸及相關風控工作可較多在線上完成,并與消費場景緊密相連;后者瞄準中國龐大的生產、服務體系,市場空間廣闊,且有望借助于供應鏈數據和核心企業的增信作用控制資產風險。因此,預計2016年消費金融(尤其是與房、車、電商購物相關的市場)和供應鏈金融將在P2P借貸行業實現較大發展。
預計供應鏈金融將是未來P2P行業的突破口。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就是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并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而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行業數據和資源,更有效地向生態圈或產業的各類型公司企業放貸,并且有效控制風險。
6、風控技術加速演進
2014年以來,領先的P2P借貸平臺顯著加大了技術投入,搜索引擎、云計算、大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紛紛被引入P2P借貸的精準獲客、征信、審貸、反欺詐、貸后管理等環節。然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5中國網貸運營模式調研報告》認為,盡管所有的P2P企業都在強調風控,但事實上P2P平臺風控一直在紅色警戒線邊緣。
隨著2016年監管細則的出臺,相信各大網貸平臺已經回避不了風控。在大數據和支付信用為根底的金融化趨勢面前,互聯網前端快捷的用戶體驗和后端數據支持的風控能力,將變成2016年P2P網貸平臺不可分割的同等重要的兩端。在巨大的管理壓力和傳統金融的擠壓之下,大數據征信、審貸等風控技術有可能獲得突破。預計未來幾年,能實現全流程線上獲客及風險管理的平臺數量將穩步增加。
7、移動端布局進入拓展階段
根據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 。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第一上網終端,而互聯網理財企業也都越來越重視這一點。
預計在2016年,P2P平臺將強化移動端布局,進入實質性拓展階段。以手機APP或移動網站為載體,針對各種消費、支付場景提供投資服務的P2P借貸平臺將越來越多,對移動端、個性化理財需求的爭奪將成為行業競爭新熱點。
8、第三方資金托管是大勢所趨
央行等10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資金安全的要求中,要求將客戶資金和平臺資金分賬管理,將項目運營權和資金管理權分開,要求“銀行金融機構”存管,并接受審計。業界普遍認為,借助第三方資金托管的方式,確保資金安全,這個方向是明確的。
從安全性的角度看,商業銀行做托管會更令人放心。但從效率的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則會更勝一籌,即借款人和貸款人分別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設立賬戶,借款人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把錢劃轉至貸款人的賬戶,這樣P2P平臺只發揮了中介作用,而并不具備匯集和調撥資金的功能。因此業內人士建議,鼓勵商業銀行為P2P 平臺做客戶資金托管,但也不能排除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托管資格。
9、不良資產處置成風口
在宏觀經濟和行業調整的背景下,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信貸不良資產形成的速度在加快。在目前的P2P行業中,一些存在較高風險的平臺之所以還能持續,一方面很多網貸機構有巨額風投支持,另外一方面是目前國內很多隱性的資產風險還被掩蓋著,但如果某一天發生更大規模的經濟下行或者系統性風險,那么不少P2P平臺將遭遇滅頂之災。2015年,P2P平臺的“逾期潮”襲來,即便像陸金所、招財寶這樣的平臺,也出現逾期,甚至有老投資人因陸金所頻繁逾期而選擇撤離。

隨著P2P風險集中爆發,預計P2P領域出現的不良資產和催收需求將在2016年激增。2015年以來,“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的線上平臺集中出現,如包之網、資產360、搜賴網、青苔債管家等,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此類型平臺有數十家之多,運營模式以處置平臺、網絡拍賣、催收O2O、信息搜索為主。與傳統的不良資產處置機構不同,這些平臺并不具體介入處置流程,而僅僅是提供撮合、建議、制定方案或技術支持。
10、P2P平臺跑路繼續
考慮到大量平臺成立于2013年和2014年,金融風險具有滯后性,大量新增貸款將在2015年、2016年到達最終兌付階段。另外,近年來行業的超高速發展加上監管缺失,平臺間對資產和資金的爭奪激烈,經營和管理等各類風險呈現加速累積態勢,因此2016年行業將依舊處于風險高發期,風險有集中爆發的可能,表現為更多平臺倒閉、跑路,甚至某些老牌平臺、知名平臺也可能出現嚴重的兌付危機,會對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此外,隨著監管細則的出臺,P2P行業生死大考將拉開序幕。業內人士認為,未來P2P平臺跑路還將繼續,這些跑路公司可能是打著P2P名義來騙錢的純騙子公司,或是假借P2P給自己集資的偽P2P公司,也可能是風控沒做好,借出去錢收不回來的經營不善型公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