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隔尾】是南呂宮最常用的曲牌之一,它不僅具有一般曲牌的性質,還具有劇中尾聲的特點;元雜劇的故事情節往往以此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它是天然的分割線,在故事情節和人物感情的變化上起著重要作用,筆者試說明之。
關鍵詞:【隔尾】;劇中尾聲;分割線;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于麗佳(1990-),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河北大學文學院2014級古代文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01
【隔尾】是南呂宮用于套中的尾聲,“這是因為南呂套曲最早在散曲中只是由【一枝花】、【梁州第七】、【煞尾】三曲組成,后在雜劇中,在【煞尾】后又增加了曲調,原來的【煞尾】處于套中,故稱作【隔尾】,而句式仍與【煞尾】相同。”在南呂宮的套數中,劇情又常常以【隔尾】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它的出現往往預示著人物情感,亦或是劇情的轉變。使得同一套曲所包涵的情感更加跌宕起伏、曲折動人。
南呂宮是元雜劇第二折的慣用宮調,而在南呂宮套曲中當中,【隔尾】尤其受劇作家們的喜愛。下面我們試舉例說明:
第一,元雜劇《趙氏孤兒》第二折,講述的是公孫杵臼舍身救孤的故事。其運用的曲牌依次是【南呂】【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牧羊關】、【紅芍藥】、【菩薩梁州】、【三煞】、【二煞】、【煞尾】。自【一枝花】到【隔尾】說的是晉國權臣屠岸股專權,殘害賢良,公孫杵臼無奈之下罷職歸農。在感情色彩以憤恨和無奈為主。如開篇便唱到:“兀的不屈沉殺大丈夫,損壞了真梁棟。”又在【梁州第七】“他他他在元帥府揚威也那耀勇,我我我在太平莊罷職歸農……見不平處有眼如矇,聽咒罵處有耳如聾……他他他只將那會諂諛的列鼎重茵,害忠良的便加官請俸。耗國家的都敘爵論功……”而自【牧羊關】至【煞尾】,故事情節進一步發展,程嬰帶著趙氏孤兒出現了。在得知這一消息后,公孫大人的感情是悲喜交加。他悲的是“這孩兒未生時絕了親戚,懷著時滅了祖宗,便長成人也少吉多兇”,他喜的是趙氏終留下一支獨苗,來日復仇有望。
第二,神仙道話劇《月明和尚度柳翠雜劇》,第二折寫月明和尚再次向柳翠說法,柳翠終于看破生死,解脫徹悟的過程。該折也是采用的南呂宮套曲。曲牌的組合次序依次是【南呂】【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幺篇】、【牧羊關】、【幺篇】、【隔尾】、【牧羊關】、【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黃鐘尾】。此折的情感轉折處所對應的曲牌是在第二個【隔尾】處,柳翠本南海觀世音凈瓶內的楊柳枝,因偶污微臣,被罰往人世。化為抱鑒營街積妓墻下的匪妓柳翠。三十年后遇月明和尚點化。【隔尾】(第二個)之前,都是描述柳翠眷戀俗世、耽于紅塵,不肯隨月明和尚出家。月明和尚感嘆“你個迷人的好是費手”,“你則戀著那天淡清風曉,云閑白露秋”。【隔尾】(第二個)之后寫柳翠一夢后,看破生死、省悟出家。曲牌前后的劇情發生了轉折,情感基調也隨之改變。
第三,無名氏《金水橋陳琳抱粧盒雜劇》,也是在第二折,演穿宮內史陳琳受寇承御所托解救太子的故事。該折共用曲牌十五個,【南呂】【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演正末陳琳在去南清宮八大王賀壽的路上,在金水橋遇見寇承御;【牧羊關】、【隔尾】、【牧羊關】、【賀新郎】、【隔尾】,這五個曲牌演唱陳琳在得知一切后,為救太子又驚又怕的心理過程,“我抱定這粧盒子。便是揣著個愁布袋,我未到宮門早憂的頭白”,又如在撞見劉皇后時的心理活動,“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外”;最后,【紅芍藥】、【菩薩梁州】、【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二煞】、【黃鐘尾】這一段描寫陳琳虎口脫生的過程。面對毒辣的劉皇后的步步逼問,陳琳斗智斗勇,并最終脫離危難。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比如白樸的《裴少俊墻頭馬上》第二折,【隔尾】(含)前后劇情截然不同,【隔尾】之前寫李千金在裴少俊到來之前,焦急等待的心情;而【隔尾】之后,劇情急轉直下,李千金與裴少俊偷期密約,不幸被嬤嬤撞破,要告到老夫人面前,李千金軟硬皆施,進行了一番機智的勸說,并最終說服了老嬤嬤。又如在《五侯宴》、《遇上皇》、《竇娥冤》、《金鳳釵》等劇當中【隔尾】曲牌的運用,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隔尾】不僅具有劇中尾聲的性質,它還具有一般曲牌的性質,故有時也像其他曲牌一樣,在同一套曲中連用幾曲,或間隔使用。比如在上文中提到的《月明和尚度柳翠》便是兩個【隔尾】曲牌在套中的間隔使用,《金水橋陳琳抱粧盒雜劇》是三個【隔尾】在套中的間隔使用。
元雜劇的體制是一本四折,而故事情節或人物情感的發展變化往往是安排在第二或第三折,通常也就是南呂宮的套曲當中。而【隔尾】曲牌不管是從音樂,還是從情節上;都與之暗暗相合,追其原因,正是因為【隔尾】曲牌具有“套中尾聲”的特點,故歷來被劇作家們所偏愛。
綜上所述,【隔尾】曲牌在元雜劇中具有重要的過渡和轉換作用。因此,它對于研究故事情節和音樂旋律的前后變換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不揣淺陋、略陳拙見,望大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俞為民,《曲體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版。
[2]臧懋循,《元曲選》,中華書局,1958年版。
[3]劉致中,侯鏡昶,《讀曲常識》,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