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是一面鮮明的愛國與戰斗的旗幟,他的愛國主義思想貫穿著他全部的作品,貫穿著他的全部生命,這是戰士魯迅一生事業中非常杰出和始終一致的特征。他的科學救國思想,他對于國民性的深刻剖析以及他對于進化論與超人哲學的獨到理解,都滲透著他強烈的憂患意識;主張不僅要建設物質文明,尤其要建設精神文明;不僅要發展科學,尤其要提倡新文藝。魯迅文藝理論的思想啟蒙價值是巨大的,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關鍵詞:“五四”前夕;魯迅;精神文化;先驅
作者簡介:陳艷梅(1967.12-),女,沈陽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科研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美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01
“五四”前夕愛國先驅們的思想文化,是與世紀初年中國的民族危機相伴而生的,它孕育在同西方新學思潮的接觸里,誕生在對中國文學傳統的認識中。其主要標志是人們開始用現代新眼光向西方和古代尋求先進思想,并以其施于生活和藝術,賦予文學藝術以嶄新的理論面貌和實踐價值。魯迅就是一面鮮明的旗幟,他的愛國主義思想貫穿著他全部的作品,貫穿著他的全部生命。
魯迅最初是抱著科學救國的思想,向封建文化、封建迷信進攻,促進國人的維新。他認為西歐各國所以生產比較發達,社會文明比較“進步”,乃是得力于科學的緣故。他在主張以科學為立國之本的同時,接受了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科學思想,這使他更加深信科學救國道路的正確性。在這種愛國主義思想的支配下,他著力于介紹進步的科學思想,寫下《中國地質略論》、《說鉭》、《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等宏文,這些著作對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拯救祖國于垂危之際,魯迅不斷地探索和追求著,但他很快就發現科學并不是救國的根本之道;我們的第一要著,是要改變國民的精神。無論是科學救國,還是以文藝去喚醒國人的覺醒,魯迅都是從救國的立場出發的,為了實現他的這種愿望,他積極籌辦文藝刊物,提倡文藝運動,并努力介紹富有民主思想符合愛國主義思想的西洋文學,寫下了《摩羅詩力說》,《破惡聲論》,及《文化偏執論》等著名的論文,以科學刷新社會,一變而為以文藝喚起反抗,這是啟蒙主義者魯迅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愛國主義和追求進步與解放的思想始終鼓舞著他,讓他遠遠望到自己的民族的將來。他把自己擬辦的刊物命名為《新生》并參加革命團體光復會。可見,他不是在那里空等待,“我以我血薦軒轅”,這種以身許國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肅然起敬的。
魯迅早期重視文化問題,與他的改造國民性思想是相聯系的。進化論使魯迅認識到,自然進化、社會進化、人們的思想道德也在進化。把文化當作革命根本的“文化決定論”,是魯迅早期文化觀的一個特點。他在中西文化比較中分析了中國國民主性的特點和不足,堅持反對一切向往古代的傳統觀念,批評“不攖”思想的乖謬,提出要打破“污濁之和平”,象“攖人心”的西方“摩羅”派詩人那樣,勇于抗爭,使我們的國家在抗爭中強盛起來。應該說,魯迅的研究是有意義的,這不僅因為它是早期中西文化比較的探索,具有開拓作用,而且他的比較是從中國現實斗爭的需要出發,他的反對守舊、戀古、自大、怯斗,都有強烈的針對性,是有積極作用的。中國自從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就必須舉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為祖國的獨立、解放而斗爭,而魯迅正是這樣偉大的旗手之一,他的思想明顯超越了和他同時代的那些抱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人們。
魯迅早期由于接受了進化論和尼采“超人”哲學的影響,并以此來考察歷史與現實、科學與文藝,批判重物質而忽視精神、重科學而忽視文藝的偏頗,批判扼殺個性的社會政治和傳統觀念。認為不僅要建設物質文明,尤其要建設精神文明;不僅要發展科學,尤其要提倡新文藝,他的審美觀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精神??梢姡斞敢舶选懊浪囄恼隆笨醋魇歉淖兙衩婷?,實現個性解放的重要手段。魯迅對于精神文明的論述最初始于其探討“中國國民性”問題,其領域多是集中于“人”的精神契機方面,這是魯迅對于整個民族如何奮發前進的精神契機方面的思考,進入了一個更為實在和具體的領域。魯迅洞察到資本主義社會精神生活的墮落,對被鼓吹為美妙無比的資本主義制度給予尖銳的批判,這無疑是深刻的。但是,資本主義精神生活的腐朽墮落,并不能簡單地歸咎于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根本原因還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于其固有的各種矛盾和危機。魯迅這種思想邏輯的出現,只能認為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經過較長時期發展的結果——早期改良主義者首先看到的是改變中國的經濟契機問題,后來才逐步看清了精神契機的問題;魯迅由于特別重視人的精神與內心的緣故,就更是將這一點強調到了極端重要的程度。這個關于“人”的命題,經過了大約十年左右,在“五四”前后的啟蒙主義運動中,幾乎成為當時不少思想先驅者所共同考慮的問題了。
盡管“五四”前夕的美學先驅者們的文化思想中存在著太多的局限性,但在當時激烈的中西文化的沖撞交匯中,在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這一最重大、最急迫的目標之下,其理論的思想啟蒙價值是巨大的。它不但標志著中國現代美學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同時也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閔開德、吳同瑞:《魯迅文藝思想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2]姚全興:《中國現代美育思想述評》,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