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楓橋夜泊》是體現了中唐詩人張繼的羈旅愁情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本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中及物性系統為出發點,將原詩及其三種英譯文作為語料進行及物性分析,旨在把及物性系統作為翻譯的一個評判標準,找出更貼近原詩內容和思想的譯文,從而對譯文質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言學;及物性;《楓橋夜泊》;翻譯
作者簡介:楊柳(1992.6-),女,漢族,黑龍江大慶人,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語言學;王棟(1976-),男,吉林省梨樹縣人,漢族,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碩士生導師、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哲學和語義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3
一、引言
中國古詩英譯的局面一直是百花齊放,對其評判標準也一直是百家爭鳴。隨著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作為語篇分析的一種工具逐漸被認可,黃國文教授首先將它應用于古詩英譯中。以此為基礎,很多學者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為依據來研究古詩英譯。本文試以系統功能語言學下的及物性系統為理論框架,對張繼的《楓橋夜泊》及其三種英譯文進行及物性分析并對比,旨在把及物性系統作為翻譯的一個評判標準,找出更貼近原詩內容和思想的譯文,從而對譯文質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二、理論概述
系統功能語法是韓禮德在倫敦學派弗斯語言學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和創立的,該學派認為語言的功能由其性質決定。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語言承擔著無限的功能(胡壯麟,2005)。韓禮德把語言的功能歸納為具有概括性的三大純理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Halliday,1970,1973,1985)。廣義上,概念功能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兩部分。經驗功能主要由及物性(transitivity)系統和語態(voice)構成,它的核心內容是及物性理論。及物性理論是表現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它用概念內容的形式把人們的經驗編碼,把人們的意識、所見、喜好、所想、所說等分成所干種過程,同時明確每個過程中有關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胡壯麟,2005)。
系統功能語言學派認為,人類經驗有六種過程:(1)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3)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6)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Halliday,1994)。物質過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一般由動態動詞,動作者,和動作目標來表示。心理過程表示感知、反應和認知等心理活動過程。心理過程一般有兩個參與者:感覺者和被感知的現象。關系過程可以分為“歸屬”和“識別”兩類。歸屬類指某個實體具有哪些屬性,或者歸于哪種類型。識別類指一個實體與另一個實體是統一的。這兩個關系過程各自又可進一步分為內包式、環境式、和所有式(胡壯麟,2005)。后三個過程,由于在具體分析中涉及較少,此處不再詳述。
三、《楓橋夜泊》原詩及及物性分析
以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及物性系統為依據,對《楓橋夜泊》進行及物性分析,如表1
(1)句是物質過程,“月”和“烏”是動作者,“落”和“啼”表示動作,“霜滿天”是環境成分。(2)句是物質過程,動作者是隱含的作者,“眠”是過程,“愁”為目標,“江楓漁火”是環境成分。這兩句詩融情于景,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明暗和動靜對比,把詩人客居船上輾轉難眠的復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3)句是關系過程,“寒山寺”是載體,“姑蘇城外”為“屬性”,中間的關系過程是隱含的。(4)句是物質過程,動作者:“夜半鐘聲”(關于“夜半”是“鐘聲”的修飾成分還是“到”的限定有待探討),過程:“到”,目標:“客船”。蕭條冷落的秋夜,這鐘聲反襯詩人的難眠,羈旅愁情被細致入微地表現了出來。
四、《楓橋夜泊》三種英譯文及及物性分析
關于《楓橋夜泊》的英譯文,版本眾多,本文選擇了廣為流傳的三種。為敘述方便,下面分別以許譯(許淵沖)、文譯(文殊)、王、約翰譯(王守義、約翰···諾佛爾)代表這三種譯文。為了便于比較,下面我們逐句分析這五種不同譯文的過程類型。先看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
(一)月落烏啼霜滿天
就過程類型而言,三種譯文和原文都把“烏啼”作為物質過程。文譯的過程類型處理完全與原文保持一致。許譯將“月落”視為環境成分,把“霜滿天”作為物質過程。王、約翰譯認為“霜滿天”是關系過程。
從過程意義的角度看,原文把“月落”“烏啼”---動的景象與“霜滿天”——靜的畫面動靜結合,因此文譯更好地烘托了環境的凄涼和詩人羈旅的惆悵。
(二)江楓漁火對愁眠
三種譯文對過程類型的處理不盡相同。許譯的隱性參與者、物質和環境成分與原詩完全相同。而文譯雖然是物質過程,但動作者處理為物稱主語。王、約翰譯把原詩的環境成分作為了存在過程。
在過程意義方面,許譯和王、約翰譯選取了作者作為參與者,并隱藏,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而文譯從物稱的角度來表達作者的“愁眠”狀態。因此,從形式和意義上看,許譯
更能表達出作者人在旅途、仕途坎坷的低落凄冷。
(三)姑蘇城外寒山寺
王、約翰譯把此句翻譯成了關系過程,而許譯和文譯則將其處理為下一句的環境成分。雖然前者與原詩過程類型一致,但筆者認為就傳達的意境而言,許譯和文譯將其與下一句連貫起來處理的更為妥當,使語義連貫。
(四)夜半鐘聲到客船
三種譯文全部將“到”譯為物質過程,與原詩同步。而文譯和王、約翰譯將“聲”作為參與者,物質過程分別為“reach”和“Touches”,許譯的參與者是“鐘”,物質過程用動詞“break”來體現。許和文譯的環境成分是上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王、約翰的環境成分是“夜半”。從過程意義上講,當時的詩人落榜而歸、滿心惆悵,與“sound”搭配“reach”“touch”相比,許譯中動詞“break”更能表現出鐘聲打破夜的寧靜,煩擾客舟行人,使之更加反側難眠,思緒綿綿。
五、結語
通過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及物性理論對《楓橋夜泊》三種英譯本對比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及物性過程、參與者和環境成分的選擇都與譯者對原詩的理解、分析角度、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在中國古詩英譯的過程中,及物性過程判斷的正確與否,對準確表達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Lid,1994.
[2]王正鑫.對《漁翁》及其三種英譯本的及物性分析[J].科技世界,2012,(8).
[3]梁雨晨、李天賢.從及物性角度分析宋詞《浣溪沙》的英譯文.[J]語言研究,2015,01.
[4]吳靜.《楓橋夜泊》英譯文的及物性和意向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2).
[5]《楓橋夜泊》古詩英譯之比較[J].科教文匯,2008,11(中旬刊).
[6]《楓橋夜泊》英譯文的經驗功能分析[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第20卷第3期.
[7]戴麗娟.《楓橋夜泊》三譯本評析——基于“三美論”的視角[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0第12卷第5期.
[8]杜宏悅.對杜甫《登高》及其英語譯文的及物性分析[J].海外英語,2015,12.
[9]劉斐,詹全旺,從及物性角度分析《鄉愁》及其三種譯文[J].科教文匯,2013,7月上.
[10]崔秀芬,試從及物性角度分析對比《天凈沙·秋思》幾個英譯版本[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