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研究的生態范式,是從生態哲學的視角探索學術規律和學術規范。而生態范式中三大范式,即依生、競生、共生,雖產生于不同時期,但都可以運用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中,并為之開辟一條新的研究道路。而對于先秦哲學以及山水田園詩歌中所體現的依生范式和共生范式的研究,對開拓以生態范式的學術方法去研究學科詩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生態范式;先秦哲學;山水田園詩歌
作者簡介:李亞玲(1990-),女,山西省大同市人,廣西民族大學2014級古代文學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文化、先秦兩漢文學方向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01
一、依生范式在先秦哲學中的運用
依生范式形成于人類古代。在主體依生客體的總體框架里,形成了由客體衍生主體,主體向客體回生,主體與客體同生這三大質區依序生發質構的學術制式,形成了主客和諧的學術制線。而在依生范式中,最主要的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依生于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過程。
依生范式中和諧的學術趨式在中國表現為人和于道,或人和于天。從而在中國古代美學中形成了道的人化、人的道化、人與道同生的三大質區。春秋后期,老子在《道德經》中第一次提出“道”的哲學內蘊,并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之說。此前,人們對生成萬物的根源只推論到天,也根本沒有認識到天外還有沒有“天”。而老子是真正意識到世界是一個有規律的整體,天地萬物也都是由道產生的。又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人依生于地,地依生于天,天依生于道,道依生于自然的這樣一個回生的過程。
和諧是人類古代的理想,而依生范式也主要體現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和諧的趨勢,這種和諧的學術趨式形成的是主體和于客體的學術質線。道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莊子,其代表作《莊子》一書也極力表現了人與自然想和諧的觀點。在《莊子·天道》中有言:“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亦是強調要明白天地之德,成為與自然相和諧的人,認為與人和諧便被稱為人樂,與自然和諧才被稱為天樂。
道家的學說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儒家也同樣如此。《禮記·中庸》中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都是講人與自然萬物相和以生的道理。荀況也提出:“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的天道自然觀。
二、古代山水田園詩歌中的主客共生范式
《超循環:生態方法論》中認為共生范式是在人類現當代及未來正在形成和將形成的學術研究范式,共生范式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是整生范式的初級形態。現當代社會,在主客耦合并生和人類與生境整生的框架里,形成了以主客整體、生態系統整生體為本為根的學術理式的發展態勢,并相應地形成了由主客相生、主客相進、主客衡生三大環節構成的主客對生的耦合化學術制式。
在共生范式中,主客耦合逐步生成主客共生的整體質域,而主客平等是主客耦合的前提。主體和客體互為主體,有著平等的生態關系,二者之間的關系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可以說在共生范式中,主體和客體之間是相對共生的,二者的平等關系決定它們的相互促進與共同發展。下面將以古代的山水田園詩人以及其所作田園詩為例,說明主客體之間相共生的范式。
東晉陶淵明不愿被污濁的官場侵蝕,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而解綬去職,甘愿躬耕田園,所作之詩離不開山水隱逸。他所作之詩無一不是作為主體的作者與作為客體的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例如《桃花源詩》中的世外桃源;《歸園田居》中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飲酒》中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唐朝知識分子在飽覽山川田園風光中直抒胸臆。王維作為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被蘇軾稱其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鳥鳴澗》全詩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寫的就是一幅大自然和諧靜謐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都表現了王維筆下人與自然平衡統一的狀態。而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卻包含了悠閑自由的哲學意蘊。
山水田園詩歌的出現,毫無疑問與生態范式中共生范式相契合。這種范式主張人與自然互為主體,在相互兼容、相互尊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中形成整體。我們發現,共生范式其實就是主客體之間的平等、平衡以及共生、共進關系。在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歌中,詩人無論在思想、心境還是筆觸上都與自然山水進行了心靈的契合,二者達到了靈與神的碰撞。在以整體為本的學術理式中,必然帶來共和的學術趨式,形成相應的學術質線。共和包含了制衡、平衡、動態均衡這三種主客平衡統一的形式,這種學術質線,是對古代依生范式中和諧的學術質線的超越性復歸。
袁鼎生教授概括了“依生范式生發了客體性超循環,競生范式生發了主體性超循環,共生范式生發了主客整體性超循環。”生態范式只是超循環范疇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卻可以幫助我們運用新的方法更好地對學科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袁鼎生.超循環生態方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