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司湯達是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一。其作品有《阿爾芒斯》《紅與黑》《巴馬修道院》等。于連是作品《紅與黑》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這一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在于于連性格的復雜性。有人認為于連不愿與貴族同流合污,是當時受壓迫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反抗貴族統治階級的楷模;而另一部分人認為于連是一個虛偽丑惡的個人野心家。正是由于這種復雜性才使得其成為典型。許多評論家從家庭環境,時代環境,接受的教育等來評析他的性格,而本篇論文從榮格的原型理論出發,對其性格進行剖析,揭示原型影響于連性格,并且為《紅與黑》的研究與探索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關鍵詞:原型理論;人格面具;阿尼瑪
作者簡介:林靜(1992.11-),女,漢族,山東科技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 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02
榮格,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榮格認為一些原型在塑造我們的人格和行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阿尼瑪,阿尼姆斯,人格面具,陰影都是重要而具有意義的原型意象。原型理論為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使人更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內涵和特質,在文學批評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與原型
弗洛伊德致力于探索人的精神結構,認為人的精神生活由兩個部分組成:意識的部分和無意識的部分。在弗洛伊德的學說基礎上,榮格發展了他自己的學說。集體無意識是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經驗在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榮格認為人的無意識有個體的和非個體的兩個層面。前者是達到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沖動、愿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后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即包括祖先生命的遺傳痕跡和活動方式,他的內容存在一切人的心中,帶有強烈的普遍性。簡單來說,這是是一種世代相傳的無數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全體人腦中的遺傳痕跡。個體無意識主要由那些曾經被意識到但又因為遺忘或壓抑而從意識中消失的內容所構成的。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卻從不在意識中,因此從來不曾為單個人所獨有,它的存在毫不例外的要經過遺傳。[2]總的來說,集體無意識包括本能和原型。當代法國生理學家、醫學家雅克.英諾曾經說過:“萬事都來源于經驗,這并不等于都來源于每一新生代的每一個體所反復進行的當前經驗,而是來源于物種在進化過程中所有祖先積累的經驗。[1]
“原型”一詞并非榮格所創立的,而是一種沿用,榮格用原型意象來描述原型將自身呈現給意識的形式。但是榮格也一直努力區分原型與原型意象的不同。實際上榮格原型理論是受到西方哲學和宗教傳統中原型思想的啟示,同時受東西方現代人文科學研究成果的啟發。
二、性格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
于連出生在法國北部的風氣閉塞的小城維立葉爾,他出身貧民,厭惡勞動,父親對他十分的粗暴。每當星期天在廣場玩時,他總是逃不脫當眾挨打的命運。從這可以看出于連的童年過得并不是非常的好,以至于長期以來他變得敏感,多疑,也同時加重了他心中的仇恨和反抗意識。他對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擔心。怕身邊的人傷害自己的自尊心,因此通過報復他人來滿足自己和保護自己。
(二)接受的教育
在于連不幸的家庭生活中,他更渴望得到成功,得到旁人的關注。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他只有靠讀書來排遣郁悶,也只有讀書能讓他變得與粗鄙的家人不同,讀書成了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他最愛讀的書是盧梭的《懺悔錄》和拿破侖的《圣埃倫島回憶錄》。他領悟到人應該是有尊嚴的,但因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得不到尊嚴,他痛苦著。他瘋狂崇拜拿破侖,他覺得拿破侖給他開辟了一條路。他最喜歡聽的是老軍醫和他講拿破侖的故事。從中他學到了反抗的意識。
(三)時代環境
十九世紀初的法國是一片渺茫,這時的法國處于王政復辟時期,保王黨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王朝的統治,資產階級爭權奪利。資產階級不惜一切來鉆保守派的空子,社會風氣腐朽。而如今想要出人頭地,卻步步受那些貴族階級的圍攻。因此他把自己的性格偽裝起來,假惺惺的獻出偽善。只有這樣才能在這樣的社會中立足。
三、原型理論視角下的于連形象
(一)人格面具
從分析心理學上說,人格面具實際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我”,我們所表現給別人看到的我們自己。我們的人格面具并不是指我們真實本來的自己。人格面具一詞原指演員戴用的面具,這種面具可以使他劇中人物在戲中扮演一個角色。在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中,人格面具原型所起的作用與演員戴的面具作用是相似的;他使一個人能夠扮演另一個人的角色。人格面具是向公眾場合展現的面具和外表。目的在于展現對自己有利的一面。于連是個有著知識的貧農,他受拿破侖的影響,不甘心只做貧賤的農民期望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希望擺脫貧賤的地位并且能建功立業。他為了走上教會的道路,不得不把對拿破侖的滿腔熱情深埋心底,而把《新舊約全書》和《教皇傳》背得爛熟于心以此博得教父的好感。于連自尊心和虛偽心使得他放棄自己內心同情的一面,小心謹慎的待人接物,應付環境保護自己。在這樣的社會中,他不得不把自己偽裝起來,戴上面具在社會上生存。用虛偽來偽裝自己。他一方面厭惡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自私偽善的人和金錢至上的社會觀念,另一方面又擋不住金錢,權利的誘惑,為了獲得自身的利益,因此放棄了身上許多可貴的品質。其實人格面具既能發揮好的作用也有可能發揮壞的作用,取決于你怎么對待他,如果你戴上人格面具而一直不摘下它,那么你就會迷失自我。作品中的于連就是一個迷失自我的一個人。他帶著虛偽的面具在社會上行走,而忘記了他的自我,從而迷失了自己。
(二)阿尼瑪
阿尼瑪是用來形容男人內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它是男人內在存在的一種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對女人的個人情節的表現。如果我們關注它,那么它就會成長和發展;但是如果我們忽略她,它就會通過投射等機制,對我們的心理和行為造成影響。因為男人的內在的這種原型意象既可以成為男人向上的促動者,也可以成為墮落的誘惑者。[3]事實上,榮格的這一阿尼瑪原型,就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節”。于連幼年喪母,使他從小生活的環境得不到母愛的愛護。從而在他見到市長夫人時,他內心的阿尼瑪原型變表現出來,將他心理的對母親的向往與依戀投射到市長夫人身上。于連對市長夫人的愛其實是以他的母親的形象為原型的投射。而德瑞那夫人也始終認為于連是自己的“孩子”。“在有些日子里,她產生一種幻覺,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他。”盡管他們兩者中并無血緣關系,但他們在潛意識中存在“俄狄浦斯情節”。也正是因為怕擔心像俄狄浦斯一樣“娶母”,于連最終逃離了自己的家鄉。
(三)陰影
榮格用陰影來描述我們自己內心深處隱藏的或無意識的心理層面。陰影是由意識自我的壓抑,意識自我從未認識到的部分而組成的,但大多數內容是讓我們的意識自我覺得蒙羞或難堪的部分,這些讓我們自己不滿意而存在于我們自己無意識中的人格特點,我們往往會投射到其他的人身上。人格面具和陰影其實是相互對立的兩個元素。我們善于隱藏我們的陰影。就像我們也善于修飾和裝扮我們的人格面具。是人心中遺留下來的最黑暗的,最隱秘的,最深層的邪惡傾向。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一個原始的,本能的人,不僅我們個體有陰影,大眾以及意識形態都與陰影緊緊相隨。陰影是邪惡的,負價值,它同樣尋求向外投射。于連在社會上表現出趨炎附勢,偽善的一面,其實是于連內心黑暗的一面。是道德上的負價值,通過巴結上流社會,趨炎附勢表現出來。在奮斗的過程中,于連內心的斗爭是復雜而激烈的,這種斗爭正是要釋放那些長期受到壓抑的陰影。
四、結束語
于連最后的結局是走向死亡,他的命運是由性格決定的。他前半生為了向上爬,辛苦的戴著人格面具在外在與內心的斗爭中在夾縫中生存,以至于在斗爭中喪失了自己。現代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彷徨,我們要在前進的道路上堅持自己,堅持自己的信仰。
參考文獻:
[1]雅克·莫諾.偶然性與必然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申荷永.榮格與分析心理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葉知秋.榮格原型理論批判[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1:35-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