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思維方式的影響。因此中西方思維方式導致了其美學思想也不盡相同。本文通過對“美學”一詞的分析定義得出中國古代美學所包含的兩個方面,然后通過這兩層含義,分別與西方美學思想進行了比較,最后指出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優(yōu)勢劣勢,同時也表明只有不斷繼承和借鑒雙管齊下,才能實現(xiàn)美學的充實和發(fā)展。
關鍵詞:美學;自然;道德;中國傳統(tǒng)美學
[中圖分類號]:B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1
談到“美學”,我們往往會認為這是一門非常抽象的學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能碰到有關“美”的事物,但是倘若將“美”與做學問聯(lián)系起來,仿佛又不太好把握它的定義。其實,早在1735年鮑姆嘉通就在他的博士論文《詩的感想》中提到了“美學”一詞。隨后他又在他的著作中對“美學”進行了具體的界定,“美學作為自由藝術(shù)的理論、低級認識論、美的思維的藝術(shù)和與理性類似的思維的藝術(shù)是感性認識的科學。”[1]隨后,西方美學著作開始輸入中國,“美學”一詞也輸入中國,加上當時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美學也逐漸在中國流行開來。但實際上,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在新石器時代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遠古圖騰和原始歌舞、先秦的理性精神和楚漢的浪漫主義,雖然沒有對美學進行系統(tǒng)和明確地表述與論證,中國思想家也的確將審美與藝術(shù)問題同宇宙、社會以及人生的根本問題聯(lián)系了起來。
回到“美學”的定義,當我們接觸一個全新的概念時,首先要問的就是是什么。而對于美學的研究歸根結(jié)底就是探討美是什么的問題。但是,無論是中國美學還是西方美學,不同的哲學家對其有著不同的看法。比如,美國著名的美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認為美學包括感官知覺、美和藝術(shù)。然而,我國知名教育家易中天認為美是一個悖論。總之,對于美學的定義,我們很難給予一個固定不變的解釋。而中西方對美的解讀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表現(xiàn)在對自然的態(tài)度上。儒家在面對自然景物時,“將山之美與水之美通過人的主觀感思化出了另一種美”,即后來王國維所總結(jié)的“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彩”。[2]在孔子這里,自然景觀轉(zhuǎn)變成了“人化的自然”。而道家似乎持有與孔子相反的觀點,人作為大自然中極其渺小的一分子,主張“天人合一”,也就是把人自然化了,于是就有了“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哲學思想。可以看出,盡管儒家和道家關于自然的學說有所不同,但這種不同是圍繞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上的,對于自然的態(tài)度卻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即主張與自然和諧相處,“樂山、樂水”。相比較而言,早期的西方思想對自然的態(tài)度有著顯著的不同。例如《圣經(jīng)》中諾亞方舟的故事,上帝看到人世間的種種罪惡,決定引來洪水毀滅世界。除此之外,被看作西方藝術(shù)土壤的古希臘神話中也常常會出現(xiàn)類似的情節(jié)。在《俄狄浦斯王》中,厄比斯國兩次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國家民不聊生,國王必須親自尋求解決的方法。然而最終也未能戰(zhàn)勝自然的命運。和命運抗爭似乎成了人類自尋死路的方式。無論在希臘神話還是悲劇情節(jié)中,神似乎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自然災害來毀滅人類世界,因此自然似乎就成了邪惡的象征。通過對比便可以得出中西方對于自然的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的,反映到美學的層面上必然也有所不同。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們對于自然的理解反映到藝術(shù)作品中,便能得出中西方美學思想的差異。
除此之外,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還將美解讀成美德,即將美放到道德層面上來解讀。對中國人來說,美是善的同義詞。在我們談論美時,通常和真與善緊密相連。只有同時做到真和善才能達到最高程度的美。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實就是“仁以處人,有序和諧”[4]而我們一直推崇的儒家思想其實就是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我國古代的禮樂制度其實就是遵從政府的管理。中國歷代的君王也試圖通過美學的理念,比如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禮制的程序以及儒家思想的說教來實現(xiàn)對人們的統(tǒng)治,以此達到和諧有序的穩(wěn)定狀態(tài)。而西方對人性的看法卻有所不同。中西方的對比就猶如阿波羅和迪奧尼索斯的差別,西方講求人性的解放,主張沖破世俗的束縛,積極尋求人生的意義,即便這一追求的實現(xiàn)意味著犧牲自己的生命。俄狄浦斯為了追求真相最終刺瞎雙目,流落他鄉(xiāng),普羅米修斯盜取天上火種而遭受心腹啄食之痛[5],他們認為在苦難中人生的意義便能得以升華,自主性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在他們的人生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與西方古代美學思想相比,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孕育了中國悠久綿長的歷史文明,中國文明得以迅速成長成熟,大量的人文作品流傳至今,成為中國燦爛文明中不可或缺的藝術(shù)瑰寶。但是,由于過分強調(diào)政治與藝術(shù)之間的關系,導致中國人過于自制,不利于個人性情的塑造,因此意識形態(tài)、科學發(fā)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等方面都墨守成規(guī)。雖然中西方關于美學的思想有很大的差異,但正是彼此求同存異的態(tài)度造就了世界性的美的體驗,因此,美學的豐富和發(fā)展是繼承和吸收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美學得到充實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鮑姆嘉通:《美學》,第5節(jié),簡明譯,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7。
[2]陳良運:《中國藝術(shù)·美學》,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08。
[3]張燕嬰:《論語:中華經(jīng)典藏書》,中華書局,2006。
[4]陳志歲:《載敬堂集》。
[5]光潛:《悲劇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