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彪西作為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深受不同領域與不同國度文藝之啟迪,本文以德彪西的鋼琴作品《雨中花園》為例,將德彪西印象派的音樂特征、創作風格、基本表現手段以及演奏方法進行闡述。
關鍵詞:德彪西;觸鍵;印象主義音樂
作者簡介:呂敏(1992-),女,漢族,甘肅武威人,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藝術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鋼琴演奏。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1
在浩如煙海的鋼琴作品中,標題音樂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即作曲家通過主題的描述,讓聽眾去想象曲子所描繪的景象。而德彪西通過標題音樂開始聯想,能不能將音樂與繪畫相結合起來呢?于是在1903年創作了鋼琴組曲《版畫集》,由寶塔、格拉納達之夜和雨中花園這三首曲子組成。
德彪西(1862-1918),法國作曲家、鋼琴家,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版畫集》正是受到了十九世紀象征主義和印象主義藝術思潮以及異域文化的深刻影響下創作的作品,奠定了印象主義鋼琴音樂的基本風格,也是印象主義特色表現最為強烈的鋼琴曲代表作,德彪西的音樂創作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初期,成熟期,晚期。《雨中花園》又是《版畫集》中最具代表意義,也是最能體現德彪西和聲色彩的作品。《版畫集》的創作在1901-1913年,屬于德彪西作品的成熟時期,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版畫集》是德彪西印象主義特色表現較為強烈的鋼琴曲代表作。這一時期的作品因為受到象征主義詩歌、印象派繪畫以及東方佳美蘭音樂的影響,并融合了不同地域、時代,以及不同的社會背景與文化,所以基本上徹底脫離了浪漫主義作曲家們的道路,將自己獨特的個人音樂語言和風格表達出來,其次他在創作過程中挖掘了很多五聲、半音階、全音階等各種調式的表現力;和聲上,減弱了和聲功能,大量使用變化音體系來達到一種豐富的和聲色彩;結構上,看上去外表松散,但是實際上內部結構卻嚴密結合。
雨中花園描述的是一群孩子們在雨中玩耍的景象,一開始的引子部分左手手腕部一定要控制好弱的音量,營造出一種朦朧、神秘,烏云壓境小雨滴出現的景象,右手同時的琶音烘托出左手所塑造的雨滴形象,而右手不能過于強奏,注意右手五指的力量控制,十六分音符的琶音音型像是淅淅瀝瀝的雨滴, 次中音部出現暗淡的古老調式的主題, 暗示浮過天空的烏云。慢慢的雨滴逐漸變大,正在做游戲的孩子們也開始飛奔回家。
第二部分引入法國的兒童歌謠《寶寶催眠曲》,此時孩子們通過窗外發現雨停了,從大雨的情境中進入雨后的雨中花園。孩子們走進花園,發現花朵經過雨水的沖洗,低垂著嬌艷的頭,草坪、鮮花和灌木叢顏色變得嶄新給人無限遐想。抬頭看到一抹斜陽透過云彩照射在花園里,彩虹萬里。在持續的波音背景下,音樂引用法國民謠《我們不再回到森林里去,月桂樹已砍倒》的曲調,盡力緩和暴風雨來臨造成的恐怖氣氛。屋檐滴下的雨滴最后以一個有力響亮的琶音結束,讓一些歸于平靜,太陽最終照射在這片充滿歡聲笑語的花園中。
在此作品中,我們看到作曲家對畫面的描繪是非常多變的,以琴鍵為畫筆勾勒出了雨滴的瞬息萬變,在彈奏過程中,力度的控制不僅從很弱過渡到很強,手指非常干凈迅速而又活潑,再到平靜,最后手指的控制做出富有柔和的音色。通過整個音響以及和聲及調性的變化,我們在彈奏過程中,一定要有對比的演奏,按照德彪西的創作理念,去再次刻畫雨后的花園。踏板在這首作品中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整首樂曲中要靈活運用弱音踏板與延音踏板,在刻畫出朦朧的同時,還不能太過于混淆,易造成整個音響的混亂。
德彪西希望通過音樂的詳細描述和彈奏讓觀眾在聆聽的同時發揮自己的想象,達到人與音樂相互交織,看到花園就想起雨中朦朧有多變的雨滴。音樂是一個情感的載體,他表達的意境才是心靈的最高追求目標。
參考文獻:
[1]朱雅芬.二十世紀法國作曲家[J].鋼琴藝術.2004.11.
[2]李青 著.音樂大師和唱片[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3]富蘭克·道斯著,克紋譯.德彪西的鋼琴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4]亓雯. 德彪西鋼琴作品《版畫集》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 2010.
[5]萬鯤. 德彪西《第一集鋼琴前奏曲》創作研究[D]. 首都師范大學 2009.
[6]欒琪. 從德彪西鋼琴《版畫集》看創新意識對其鋼琴音樂的影響[D]. 河北師范大學 2009.
[7]何鑫. 德彪西鋼琴音樂與印象派繪畫藝術的比較研究[D]. 河南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