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自古存在異同,古希臘羅馬神話有著對人的存在和延續的詮釋,東方神話也有相應的解釋,無論是“神話了的人”或是“人化了的神”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民族精神淵源,以其獨特的宗教思維展示創世與人類的起源,本文主要立足于西方創世神話上帝與東方人類始祖神話女媧,和相關的中西方神話傳說,通過比較與透析創世始祖,創世方法,以及民族精神意識,深入解讀中西方思維模式與精神差異。
關鍵詞:創世神話;父權主義;母系社會;個人享樂意識;厚生愛民意識
[中圖分類號]:B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1
關于世界的起源與人類的誕生,在生物學研究沒有出現以前,先民們就開始通過自己對世界的想象來解釋各種奇異的自然現象,神話便是一種解釋途徑,至于世界是如何誕生的,西方神話在《創世紀》中就有過這樣的解釋:“在宇宙天地尚未形成之前,黑暗籠罩著無邊無際的混沌……上帝用七天創造了天地方物……”上帝,也就是耶和華,用七天分別創造了光、空氣、大陸和海洋、星斗、水生物和飛鳥、人。通過上帝,天地混沌被分開,創造了宇宙萬物。在這個過程中,耶和華是作為一個開天辟地的神話式人物出現的,這體現了西方人最初的英雄崇拜主義思想。在東方,也流傳著一個關于起源的神話,《列子.湯問》中曾有記載:“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彩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所謂“天地亦物”說的就是最初的天地一片混沌,女媧煉石補天,開創了天地萬物,這也是先民對天地最初的認識,可是女媧通過補天,制服猛獸給人類創造了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于是世界誕生了,中方和西方的世界誕生神話的描寫中都是通過一個始祖為線索,將創造宇宙和人類的功勞都歸功于個人,無限神化始祖的力量。
與此同時,在人類起源上,中西方神話也大相徑庭,耶和華按照自己的模樣造了第一個男人,喚作“亞當”,由于怕亞當太孤單,所以從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做成了一個女人,取名叫“夏娃”,亞當和夏娃從此繁衍生息,至此便有了人類。在西方傳說中,耶和華作為一個男性出現創造了宇宙世界,他創造的第一個人也是男人,而女人只是男人身上取下的一根肋骨,這充分表現了當時西方社會的男權主義,父權至上是當時的文化主流,即:男人創造了整個世界,同時男人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個人。女人長期作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此文化意識和文化偏向與當時的生產勞動有著密切關聯,由于長期的打獵與采摘生活,男性的體力與力量在生產勞動中更占優勢,所以男性被分化為了強者,女性被分化為了弱者,西方古希臘羅馬崇尚力量與英雄主義,男權主義文化形態應運而生。在東方,也有造人的始祖神話,女媧造人給了我們這樣的解釋:“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縆人也……”這段文字寫了女媧造人的過程,用黃土造人,并且用黃土人和繩點人闡釋了人為什么會有高低貴賤的原因。而女媧作為一名女性出現,她不僅創造了世界,斷鰲足,立四極,而且創造了人類,反映了當時母系社會的現實,人們對女性繁衍子嗣和推動人類生生不息的延續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也是當時古人意識形態的寫照。東方用女性作為創世始祖,西方用男性作為創世始祖,文化形態大相徑庭,也是中西方先民的對于自身起源的內在自省。
此外,中西方神話蘊含的精神也迥異不同,西方的神如宙斯,赫拉,阿波羅,是耶和華的后代,究其神性卻有著人性的特點,此為“被人化了的神”,在西方神話中,神靈有著個人情感,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宙斯作為天神,掌管日月萬物,卻無視百姓幸福,往往貪圖個人享樂,他為了得到情人而不擇手段,沉溺女色,有個人的喜好和缺點,女神赫拉更是一個充滿了嫉妒和狠毒的女性,因為一場金蘋果事件,她決定要報復帕里斯,最后導致特洛伊城的毀滅。這些神的身上,都帶有人性的特點,他們同樣也有七情六欲,同樣有善有惡,也有愛憎喜惡,他們是古希臘人們按照人自身的特點而創造的神,他們的神們有著強烈的個人享樂主義,漠然甚至無視普通百姓的幸福,而人對待他們的神的態度也像窮人對富紳的態度,即敬畏又害怕又怨恨。而在中國,神的特點卻恰好相反,中國上古神話中包括女媧補天,后羿射日,黃帝炎帝等神話,而這些神為“被神化了的人”他們有著人的特點但卻遠遠超過了平凡人,被神圣化,被理想化,這些神都帶有強烈的厚生愛民意識,女媧為了給人類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煉石補天,后羿為了解救人類于水火之中,射下了九個太陽,這些可以被人們看作是理想中的保護神,而炎帝為了造福人民不惜以身試毒。這些都表現了中方的神對百姓現實生活的關切,有一種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和群體意識,中國的神幾乎是仁慈的,敢于犧牲的,也幾乎是善良的化身。他們愛人民,關注百姓的現實幸福。而中國的人對于神的態度也為敬畏和熱愛,神具有絕對權威性。
中西方神文化的差異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西方的民族性格,西方人重視個性,關注個人的現實幸福,中國人更重集體,有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這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
參考文獻:
[1]《圣經.創世紀》
[2]《列子.湯問》
[3]《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第三版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