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歇后語是中國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其中體現出許多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質,至今都受到眾多學者的廣泛研究。回顧國內外學者以往對歇后語的研究可以發現,他們對歇后語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其起源、結構構成、分類、修辭手法等。這些研究往往忽略了歇后語的語義核心。20世紀80年代興起并傳入我國的認知語言學,為歇后語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理論更適合于分析歇后語內部的語義構成。歇后語的語義是它的核心,隱喻對歇后語意義理解起著關鍵的認知作用,歇后語的前后兩部分,正是通過二者的相似相關性,來體現其意義趣味性;而體現“相似(相類)”聯想的重要途徑就是“隱喻類比”。
關鍵詞:歇后語;認知語言學;隱喻
作者簡介:李馨逸(1996-),女,漢族,河南信陽人,大連外國語大學2015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1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2
引言: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展,它給語言學界帶來的新的視角和觀念給了語言學者新的研究空間,并且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認知語言學中隱喻理論更是得到了重視,它的研究已然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問。歇后語是漢語中最具特色的語言現象之一,語言詼諧幽默、口口相傳且富有豐富的內涵。這種思想內涵就主要靠隱喻和轉喻來體現。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礎,從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角度觀察,同時關聯認知語義學和認知語用學的理論,對歇后語中存在的隱喻現象進行分析。以便更深刻地體會歇后語的內涵和意蘊。
歇后語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建立的,而認知方法也從經驗主義的角度出發,所以從認知隱喻的角度研究歇后語是有一定的理論價值的,“存在著共同的經驗主義的哲學基礎為從認知語義學角度研究歇后語提供了可能性”[1]。
1、從歇后語的類別的實例中觀察其中的隱喻現象
1.1諧音歇后語
諧音歇后語是實際意義和字面意義毫無關系,需要用語音的象似性(也就是修辭學中所講的諧音)來構建語音隱喻。比如“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是利用“發”和“法”諧音來達到語音隱喻的;“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就是利用“舊”和“舅”的諧音;“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是利用“輸”與“書”的諧音來達到語音隱喻的效果的;“燈盞無油——太費心(芯)”是通過“芯”與“心”的諧音來達成效果的,類似的歇后語還有很多。
歇后語的語音隱喻是由Ivan fonagy(1999)提出的,主要是從語音或發音方式與其所表達的意義的相關性這一角度進行論述,和認知語言學中的提出的隱喻是不一樣的,語音隱喻實際上是關于語音與其所指對象或所表達的意義之間象似性的問題。[2]
1.2喻意歇后語
喻意類的歇后語更接近歇后語的定義:“謎底—謎面”或者說“引子—注釋”這一結構概念。這類歇后語大多都是利用隱喻的方式構建而成的。如: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前面的引子部分說騎著驢看唱本,古人也有騎驢當馬,把驢當做代步工具的情況,那么驢在走,騎在驢上看唱本是什么樣呢?后面的注釋給出了答案——走著瞧。表達出看事物發展結果究竟怎樣的意味,有一種胸有成竹、預料到事物必然結果的不讓步的語氣。
這類歇后語的前一部分的引子實際上是想要表達后一部分注釋的另外一層含義,這種方法就是隱喻。
2、從隱喻的類別中找到歇后語中的實例
2.1結構隱喻
結構性隱喻,是通過一個概念來建構另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域自然是不同的,但他們的結構保持不變,即各自的構成成分存在有規律的對應關系。[3]歇后語中運用結構隱喻的實例有很多:
“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貓的天性是抓老鼠,前面的引子出來時會有困惑之感,而后面的注釋“多管閑事”一出就確定了狗不該拿耗子這一經驗認定。這個歇后語是指管了不該管的事,常有責罵之意。這樣前后兩部分之間就產生了一個完整的結構隱喻。諸如此類的歇后語還有很多:“高粱稈子當柱子——撐不起”, “芝麻開花——節節高”, “空心蘿卜——中看不中用”等等。
結構隱喻是把一些結構映射到另一些結構上,所有的隱喻都是有結構性的,結構性是隱喻的總體特征。
2.2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是指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隱喻概念。意象圖示是人么在長期的時間認識中形成的,是人對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意象圖示是方位隱喻的主要方式。
“上—下”、“里—外”、“左—右”、“高—低”……這些都是我們熟悉并且常用的方位詞,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總是成雙成對出現,彼此之間是一對反義詞,它們本身也就是為了劃分空間而存在的。這些方位詞在表達上也都有著固定的情感傾向:“上層—下層”、“左遷—右升”、“高等—低等”、“前進—后退”。
人類的許多基本概念都是由空間而來,因此每個方位隱喻的內部要素之間都有聯系。“高”和“上”的空間方位基本一致,在文化觀念中有“好”的意味,即“高興、有能力、有品德、有地位”等等。而“低”和“下”的空間方位基本一致,在文化觀念中有“不好”的意味,相對應為“難過、道德敗壞、地位低下”。“東”、“西”這樣的方位詞也有一定的情感傾向。由于太陽東升西落,“東”往往包含著有希望新生的意思,如紫氣東來、東山再起等等。而“西”是太陽沒落之處,有著風燭殘年之感,與此相對應的詞語就成了駕鶴西去、日薄西山等等。[4]這些方位詞對應的情感傾向的詞語非常多,在歇后語中它們的情緒狀態同樣非常清晰,如“下眼皮腫——只往上頭看”說的就是傲慢無禮,不拿正眼看人。認知者由“下眼皮”和“腫”這兩個信息,整合得出不能向下看的事件框架;既然不能往下看,也就是能往上看。翻眼皮這一動作表現了目中無人的態度。還有一部分運用方位隱喻的歇后語其中沒有明確的“上”和“下”這樣的方位詞,但其表意明確,有著明顯的高低好壞之分:“打了氣的皮球——一蹦老高”;“皮球上戳一刀——泄了氣”等。
據上述可見,方位詞可以在歇后語表示情感傾向、道德品質、實力地位等,而方位隱喻是通過方位詞以及和方位詞相關的動詞達成的,因此這種類型的歇后語主要是通過方位隱喻來達成其意蘊。
2.3實體隱喻
所謂實體隱喻是指把經驗視作實體或物質, 用后者來理解前者,就可對經驗作出相應的物質性描寫,主要就是指實體和物質隱喻。在這類隱喻概念中,人們將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做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5]許多歇后語都是用實體隱喻表達情緒、性格等抽象的概念如:“不通氣的煙袋——死心眼兒”,煙袋是過去的老百姓常見的生活用品,有個裝煙絲的小袋掛在煙桿上,使用時要把煙絲放在煙斗里,點著后,在煙嘴那一吸就抽到煙了。當煙桿被堵時,自然就吸不了煙不通氣了。用不通氣的煙桿來形容一個人的固執。
我們的認知來自于個體的感官。所以我們以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實體去隱喻那些抽象的,本身不存在的概念,也就產生了本體隱喻。由于本體隱喻是我們理解外物時的必要過程,故所有一切的時間、行為、概念、狀態、情感、境遇等等,無不打上本體隱喻的烙印。所有的隱喻都需要先創造目標域的實體。可以說,本體隱喻,不是隱喻的一種類型,而是隱喻的一種共性。 [1]
歇后語是漢語中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傳統語言學中,隱喻只是一種修辭手段,而歇后語中的隱喻并不是單純的修辭手法,而是作為認知手段存在的。這一點與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觀緊密切合。從歇后語不同類型發現了各自所用的隱喻手段,同時也從隱喻的不同類型舉出了歇后語的實例,可以觀察出隱喻確實存在于歇后語之中,用認知隱喻的方法解讀歇后語更有理據性,更有意蘊。
參考文獻:
[1]夏蕓飛. 認知理論下的歇后語理論研究[J]. 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李雅琴.語音隱喻角度的漢語歇后語探究[J].內江科技,2007(12).25.
[3]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寅. 什么是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5]溫朔彬. 試論隱喻在歇后語喻意雙關中的認知作用[J].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8年12月第24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