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YCSW2014128)資助
摘 要:后現代主義是近現代歐美的重要思潮。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后現代主義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學界的研究視野,并很快成為研究者們競相探秘的領域。本文將通過《讀書》雜志訪談,對法國后現代作家安妮·艾爾諾的后現代文學觀進行分析,從理論上驗證艾爾諾與后現代敘事的關系,以法國當代文學中的個案反映法國后現代文學的思想和藝術特質。
關鍵詞:安妮·艾爾諾;后現代主義;后現代策略;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02
出身于法國貧民階層的安妮·艾爾諾,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女作家、文學教師,其文學作品帶有非常濃厚的自傳色彩以及私人小說意味,一直受到法國文學批評界的密切關注。她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如《空衣櫥》、《地位》、《一個女人》、《恥辱》、《占領》、《悠悠歲月》等,以自傳體、日記和私小說的形式,探索著人的內心世界。她在作品中寫她的父母親,記錄她的童年,描繪她與情人之間的愛恨情愁,反映其墮胎和與整個社會的決裂的經歷,披露她的婚姻,熱戀,嫉妒、恥辱以及那些輕易就會被忽略的社會記憶等等。從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窺探當今法國中下層人民的真實生活情況,透過她描述的私人生活,可以折射出法國社會的許多問題。艾爾諾于1984年獲得法國文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的雷諾多文學獎,于2008年榮獲瑪格麗特·杜拉斯文學獎、弗朗索瓦·莫里亞克文學獎。2014年5月,艾爾諾獲意大利費羅內文學獎中的外國作家獎。
一、艾爾諾的青少年時期
1940年9月1日,艾爾諾出生于法國濱海塞納省的利勒博納,她在諾曼底的伊沃托小城度過了她的童年及少年時光。她的父親出身雇農,后來在工廠當工人,婚后與她的母親在伊沃托的一處貧困的街區經營了一家咖啡食品雜貨店,成為小商販。為了讓她擺脫低微的社會階層,脫離惡劣的生存環境,父母竭盡所能,沒日沒夜地工作,最后她如愿進入法國魯昂大學和波爾多大學深造,進而獲得教師資格證,在中學講授現代文學課程。然而,當她實現了父母親所謂的“夢想”,并上升到了人們所謂的“統治階層”高度時,她卻和父母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隔閡,永遠地背離了她出身的那個世界。于是,艾爾諾開始通過寫作來記錄并拯救她曾發生過的事情,以作品的方式使它們繼續存在,并且試著去探求、試著去拯救自己這一生經歷過的一切,拯救這個世界。
艾爾諾曾受新小說的啟發,她覺得寫作只是在探索一種形式,并不是復制。 她并不是對價值的終極追求,而是僅僅對生命的體驗,對感情的真實再現和抒發。正是這種對文學創作的獨到見解,使得讀者在產生共鳴的同時,又常常會陷入深思。艾爾諾的小說不僅聞名法國,整個歐洲、美洲甚至整個世界,遍地都是她的書迷。艾爾諾正不斷地通過自己的作品,拯救自己,拯救這個世界,拯救我們自己。
二、艾爾諾的后現代文學觀
艾爾諾不是文學理論家,也沒有發表過系統的文藝理論作品,她的文學觀散見于文學雜志的訪談和作者本人在國內外一些大學和社會機構發表的演講中。通過安妮·艾爾諾的演講和訪談,我們可對其文學觀作一大致梳理和評析。她認為,文本是一種活的生命的存在。作品的現實存在于形式中。后現代主義肯定了作者的創作權利,作者創作的過程是創作形式的過程。創新的形式是推動讀者的動力。這里將列舉法國《讀書》雜志的訪談,引用部分為筆者從原文譯出 :
問:從您最新作品《悠悠歲月》中,最后幾頁的時候您提到,這部作品是一個從您的記錄和從少年時期就開始的日記中受到啟發的,有關“無人稱自傳”的體裁,對于這個您是怎么分類的呢?
答:私人日記是一種宣泄情感的方式,未經修飾的原材料。我很相信那些強烈的感情,它和日常的任務無關……例如,對于2008年的敘述我只是寫了很少的幾行,記錄有另外的功能,在我的作品中有不同的功能,它們在我的作品中的狀態是坍塌不規則的,但是正是這些記錄,讓我可以拼湊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問:人們發現在《悠悠歲月》中,您一直拒絕自我陶醉,但作品中卻一直都在講述您的故事,這是否是矛盾?
答:實際上,我一直覺得我處于世界的外圍。但是,你們知道我二十多年來是如何給我的文件命名的么?”故事集!“因為,一開始,我覺得這是一部和小說相關的作品,但是再一次,它又不是一部小說了,雖然一切都是合理的。
問:在您的記錄中都有什么內容?
答:與社會和外界變化相關的客觀事實。我有許多的記憶,但是這些記憶通常是通過讀和寫的方式重現的。有時是一些概念,有時是一些畫面,這些元素構成了我的作品。
問:但是您還是開辟了文學的一條新的道路!
答:也許不是一條,是很多條道路。這些道路都是不同的,但是還沒有被開發出來。
通過這一段訪談我們可以看出,在艾爾諾的作品中,文本是一種活的生命的存在,后現代主義給予作者主動權,在形式上可以進行創新。后現代堅持了文學的主體性,重視了文學作品的存在價值,同時肯定了作家的創造權利和使命,然后賦予了形式廣闊的包容性和強大的自我更新機制。后現代文藝觀力主寫作態度和價值的多元化,表現對象可以任意加以選擇。在一個摒棄了“中軸”的世界里,“高雅”與“低俗”,“精華”與“垃圾”可以并存,“神圣空間”與“世俗塵埃”并無差異。這一切旨在追求“自由”寫作的樂趣。敘述話語及風格呈現出“發散性”過程,展現的是審美意義深度磨平之后的“平面感”。如艾爾諾文學創作中的中性寫作和互文性的手法,客觀描述了發生過的事情,通過引用和一些碎片性的記憶圖片,再現當時的場景,激發讀者的認同感,給文本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艾爾諾的創作與新小說派作品有相近之處,但最大的區別在,新小說作家大多主張取消價值的判斷,但艾爾諾的作品則沒有完全拒絕意識形態的輸入,意欲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一些思想觀念,當屬一例。艾爾諾試圖通過寫作來“拯救”自己和讀者,以后現代的寫作形式來表達某些自由主義的思想傾向,以實現自由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有機結合。而艾爾諾后現代文學觀對于傳統思維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對于多視角、多元化方法的推崇,對于異質文化和不同學科相互融合的倡導,都存在著諸多合理的成份,也值得我們從中獲取相應的啟示。
三、艾爾諾之于后現代文學的貢獻
后現代主義以一種激進的方式,高舉創新的大旗,猛烈地沖擊了傳統的舊思想。對于后現代主義,不同的理論家有不同的觀點,但后現代理論家并不從事于社會理論本身,而是將后現代理論用于社會學分析、文學、文化解讀等領域。后現代理論之間仍存在巨大的差異,對于后現代主義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對于后現代主義,很多批判是極端的、抽象的、顛覆性的。后現代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當代社會的掠影:它日益危機的社會關系,組合與結構的特質,它的沖突與碎裂的特征,它的權利機構與壓迫。對于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人們漸漸陷入了彷徨與虛無中,危機感加重。現在的后現代主義,雖處于一種轉型期,但是仍有種解構有余,發展不足的狀況。
艾爾諾在作品中融入后現代主義文學觀,通過不確定性、碎片性的描寫,運用中性寫作手法,客觀再現當時的場景,激發讀者的心理認同感,為文本注入更深層次的內涵,在某一程度上也通過寫作拯救了人們日漸嚴重的虛無與彷徨。
四、結語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文學作品自古以來都不是純粹的獨創。在文學里存在許許多多的文本,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在后現代主義文學中,小說不再以作者為中心,而變為以語言為中心進行行文。艾爾諾在寫作過程中,直接關注小說創作本身,運用不確定性、中性寫作、互文性等后現代文學表現手法,客觀描述一些發生過的事情,通過引用和一些碎片性的記憶圖片,再現當時的場景,激發讀者的認同感,給文本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涵,進而消解了中心結構和確定意義,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
艾爾諾后現代文學觀對于傳統思維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對于多視角、多元化方法的推崇,對于異質文化和不同學科相互融合的倡導,都存在著諸多合理的成份,也值得我們從中獲取相應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安吉拉·默克羅比:《后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田曉菲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第4頁。
[2]ENTRETIEN AVEC ANNIE ERNAUX, http://www.lexpress.fr/culture/livre/anni
e-ernaux_813603.html,2008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