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蘭先生的《中國文字學》是中國文字學研究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唐蘭先生在書中系統地介紹了自己對漢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書說”“新形聲字”等很多獨創性新見解,對中國文字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中國文字學》;漢字;文字學
作者簡介:劉功珍(1989-),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漢語。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1
《中國文字學》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前論、文字的發生、文字的構成、文字的演化和文字的變革。“前論”部分從語言學及世界各區域文字的宏觀視野,闡述了中國文字學的范圍及新領域,評述了中國文字學的發展過程;“文字的產生”部分,首先推測中國原始語言概貌,然后剖析了關于中國文字產生的各種傳說,追溯了漢字的起源;“文字的構成”部分,唐蘭先生批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傳統“六書”說,詳細地闡述了他的“三書”說;“文字的演化”部分,作者系統全面地論述了漢字演化的原因與過程;“文字的變革”部分,對漢字從字形發展變化作了詳細系統的論述。
關于中國文字學及其范圍。中國人對文字的研究最早始于周朝,但是古代并沒有“文字”的名稱,西漢開始把文字叫做“小學”,一直到清末,章太炎等才把“小學”叫做“文字學”。每個漢字都具有三個部分:一、字形;二、字義;三、字音,小學也分為訓詁、字書和韻書三部分。后來音韻學慢慢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專門的學科,人們在研究文字的時候也就只研究文字的形和義,不再研究字音問題了。對于這個問題,唐蘭先生說:“我的文字學研究的對象只限于形體,我不但不想把音韻學找回來,實際上,還得把訓詁學送出去。”他認為,字義是語義的一部分,字音是語音的一部分,從本質上說,語義和語音是應該屬于語言學的。除去音韻和訓詁,剩下只講形體的文字學,但是它的范圍并沒有縮小反而更加擴大和充實了。
關于中國文字學史略。中國人研究文字始于周朝,《爾雅》、《史籀篇》、《左傳》、倉頡作書的傳說都是文字學最初的雛形。六國時文字太亂,產生了“書同文”的理想。秦始皇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規范字體,出現了《倉頡篇》、《爰歷篇》等字書。西漢時又有《倉頡故》、《方言》等字書,最重要的是對古文經的重新發現,古文經學家建立了一個文字學系統,就是“六書”。根據古文經、《史籀篇》、《倉頡篇》及“六書”理論,許慎寫成中國文字學里唯一的經典:《說文解字》。從后漢到晉是小學最發展的時期,出現《爾雅注》、《廣雅》、《方言注》等著作。六朝是文字學衰頹,也是文字混亂的時期,顧野王《玉篇》是最早一部字典可惜后來流傳的版本被刪去了注文。唐人因六朝文字混亂,有了字樣之學的運動,統一文字為隸書,也就是今天的楷書。宋朝是文字學中興的時期,在古文字材料的搜集研究和文字構成的理論方面有很大的進步。著作有徐鉉校訂版《說文》、王安石《字說》等。元代,六書學在《說文》以外開辟了一個新的門徑。楊桓《六書統》、戴侗《六書故》等都對六書做了研究。明朝時文字學最衰頹的時候,連一本《說文》都沒有刻過。清代,《說文》學有了前所未有的昌盛,小學比任何一種經學都要發達。著作有段玉裁《說文注》、桂馥《說文義證》、王筠《說文釋例》等。光緒二十六年,殷墟卜辭的發現,開啟了文字學的新時代。
關于中國文字的起源。唐蘭先生認為,傳說中的倉頡造字、結繩記事或八卦的說法都是不可靠的,文字的產生一定不是由某一個人創造的結果而是大眾集體的創造。漢字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共同創造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至于八卦,八卦的起源是用算籌來布成爻,用來做事物的象征,和文字無關,何況八卦的起源比文字還要晚很多,所以八卦說也是不可靠的。對于傳統的“六書”說唐蘭先生也是不認可的,他認為傳統“六書”說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兩個:一、六書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人們對它的看法多種多樣,并不統一。二、一個漢字有時并不能準確的歸于六書的某一類。唐蘭在否定“六書”說的同時提出了自己在《古文字學導論》中建立的“三書”說,即:象形、象意、形聲。“象形,象意,形聲,叫做三書,足以范圍一切中國文字,不歸于形,必歸于意,不歸于意,必歸于聲。形聲意是文字的三方面,我們用三書來分類,就不容許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唐蘭先生認為六書并不能范圍一切文字,而三書可以包括一切中國文字,只要把每一類的界線、特征,弄清楚了,不論誰去分析,都可以有同樣的結果。
關于漢字的演化和變革。很多人意識不到文字是發展變化的,因此對漢字有很多誤解,如許慎《說文序》的舉例:諸生競逐說字解經,喧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蟲者屈中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于史籀。唐蘭認為,不懂得“演化”,就不能研究文字學,尤其是中國文字學。他在書中詳細介紹了中國文字的發展過程,讓讀者對文字的演化過程的認識更加準確、深刻。關于漢字的變革,唐蘭先生介紹了從商周起至今的各種字體,同時對未來漢字的發展趨勢提出設想,他主張保留一部分意符字,作為基本文字,改動形聲文字,把舊聲符改為新的拼音的聲符,這種字叫做“新形聲字”。唐蘭先生始終堅持認為推翻漢字不如改革漢字,事實證明,這種堅持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1]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高明.唐立庵先生與中國文字學[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0.
[4]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