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象似性一直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而研究語言象似性的語用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揭示語言在交際過程中作為符號體現的語用含義。本文主要從分析象似性理論在實際語言使用中的體現,主要對其三個原則:數量象似性,順序象似性以及標記象似性在語用層面上進行了分析。旨在突破象似性單一的在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圍,拓寬象似性研究的視野。
關鍵詞:象似性;數量象似;順序象似;標記象似;語用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2
1.引言
語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語言學界討論的重點之一。20世紀初索緒爾在提出: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觀點。語言任意說便在語言學界迅速傳開,并獨占鰲頭長達60年之久。
象似性是由哲學家、符號學的創始人之一查爾斯.皮爾斯于十九世紀末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符號的過程有一個由具體臨摹到抽象指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形成了三種相互區分又相互聯系的記號,即:象似符、指示符和象征符。通常對“象似性”有兩種理解: 狹義上,象似性就是臨摹現實世界中的客體。廣義上,基本相當于通常所說的“理據性”。以往人們對象似性的研究多集中在認知語言學范圍內,對其在其他領域的研究較少。本文主要以象似性的三個原則結合語用學的相關理論,對語言的象似性在語用層面進行分析,希望能對象似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2.象似性原則的語用分析
本文主要以Leech的禮貌原則、Grice的合作原則、Searle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理論為理論框架對象似性進行語用分析。
2.1數量象似性原則的語用分析
數量象似性的認知基礎是:語符量一多,就會引起人們更多注意,心智加工也較為復雜,此時自然就傳遞了較多信息。即語言形式越復雜,表達的意義和傳達信息就越多。如:
a.He is tall.
b.He is very tall.
這兩個例句都表達了他個子高的概念。a僅客觀的表達了他個子高的概念,并無感情在其中。而b不僅表達了個子高的概念,并在其中表達了自己的個人感情,強調說話者的觀點。
數量象似性不僅體現在句法上,還可把它與禮貌原則結合起來。即隨著語符量的增加說話者對聽話人禮貌程度也加深。如:
a.Close the door.
b.please close the door.
c.Will you close the door?
d.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door?
e.I wonder if you can do me a favor by closing the door。
在這些例子中,a句使用了祈使句,幾乎用了命令的語氣去要求聽話者完成“關門”這個動作。此句語符量較少,表達的語氣較生硬,禮貌程度較低。b句比a句語符稍多,在a句的基礎上用了please緩和了命令的語氣,比a句禮貌程度稍高。相比ab兩句,cd兩句增加了“will you”和“would you”,這就使說話者表達自己意愿的請求更加委婉,禮貌程度也隨之增加。在例e中所用的語言形式最多,表達的最間接與委婉,因此其禮貌程度也最高。
通過Grice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要求給予對方所需適量信息,不多不少)和方式準則(要簡短,避免不必要的敘述)分析,我們知道在正常交際中,要向對方提供適量的信息,就需要適當的語符量。如果語符數量多了,則傳達了比正常更多的信息量,可突出主題,言外之意油然而生。如:
A.你家孩子歷史考得怎么樣?
B.一點也不好,他們盡是考一些孩子還沒出生時的事情。
這個例子中,b的回答違反了“數量準則”和“方式準則”。本來b只需說“一點都不好”就可以了,后邊加的一句話超出了a所需要的信息量。然而也正是后面這一句話使這個對話產生了幽默效果。即b認為孩子的歷史考得不好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因為“他們盡是考一些孩子還沒出生時的事情”。在這里b故意違背“數量準則”和“方式準則”,目的就是讓聽話人通過話語的表面意思去推導出深層會話含義。
2.2順序象似性原則的語用分析
順序象似性是指語符排列的順序,通常臨摹人類的認知順序、事件實際發生的時空及行使行為順序的規律。[4]順序象似性與Grice方式準則中的“有條理”一條相符合。
順序象似性有空間象似性和時間象似性。空間象似體現的是語符的排列順序與事件發生的空間順序象似。如我們在描寫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地方時一般都遵循從上到下,從左至右,從前到后,從遠到近等的順序進行。如:
a.這個人打扮與姑娘們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仙妃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釵,綰著朝陽五風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纓珞圈,身上穿縷金白蝶穿花大紅云緞窄褙襖(紅樓夢)。
時間象似說的是語言的排列順序與事情發生的順序相一致。例如:
a.Joe hit Mary and Mary hit Joe.
b.Mary hit Joe and Joe hit Mary.
這兩個句子都是對事情發生順序的臨摹。雖然用詞一樣但是由于語符排列順序不同,導致事情發生先后順序不同。在a句里,根據語符的排列順序,得知Joe先動手打Mary,然后Mary還手,兩人打了起來。b句正好與a句相反。
2.3標記象似性原則的語用分析
標記象似性與數量象似性息息相關。前面提到數量象似性可以解釋語符量越多,傳遞的信息就越多。但有時即使語符的數量很少也能傳遞較多的信息。而這一點超出了數量象似性可以解釋的范圍,這時就可運用標記象似性來解釋此種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并不是都在遵循合作原則。在會話中,人們會故意或不得不違反合作原則的準則。違反合作原則就會產生額外的會話意義。標記象似性原則認為有標記象似于額外意義,處理話語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努力;無標記象似于可預測的意義、常規意義,只需最小推理。如:
Mother:Have you done your homework and brushed your teeth ?
Son:I have done my homework .
這個例子兒子回答的話遠比母親的少。按照數量象似性原則,兒子所傳遞的信息量是很少的。但事實并非這樣。這時就可用標記象似性原則來解釋,即在這里兒子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說自己寫了作業,卻沒回答刷牙沒有。根據標記相似性我們可以推理兒子沒有刷牙,或是他根本不想刷牙。
Sperber Wilson 認為關聯程度取決于話語所具有的語境效果和處理話語時所付出的努力。話語具有標記性,處理時就需要付出較多的時間和努力,關聯性相對就差,推理的過程就可能相對長一些;話語增加一個推理環節,就會多一份意義,其中所包括的含意當然也就多了。如:
a1:What about a picnic on Sunday? b1:No,thank you.
a2:What about a picnic on Sunday? b2:The weatherman says there will be rain on Sunday.
這個例子可用言語間接行為理論和關聯理論來解釋。從b1到b2,回答與問題的關聯程度明顯減弱。聽話者在理解回答的所付出的努力就會加大,所用的時間明顯增加。在b1中聽話者可直接明白b1不想去野餐。b2的回答關聯性較弱,語境效果也相對較弱,具有較高的標記性與間接性。b2的回答似乎與a2問的問題沒有什么聯系,但經過聽話者仔細的推敲,經過推理便知b2“不想去野餐”或是覺得“周日去野餐不合適”的意思。
3.結語
本文通過對象似性的原則進行分析,證明象似性在語用層面普遍存在。從而為研究相似性的研究拓寬了視野,期望會對象似性研究有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寅.象似性原則的語用分析[J].現代外語,2003(1).
[3]周妞.語言符號象似性之語用分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8(2).
[4]侯國金.語用象似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2).
[5]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7]朱永生.論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象似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8]F.Ungerer.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