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會話交流的重要媒介。其方便、高速、不受時空的限制等優點不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以網絡為媒介來交流。年輕網民們力求獨特個性,利用自己的創新精神,通過語言符號、表情、數字等組合成了無數的漢語言網絡符號,其再生的速度讓人瞠目結舌。本文將以漢語言符號網絡再生為切入點,重點分析漢語言網絡符號的構成形式。
關鍵詞:漢語言符號;網絡;形式
作者簡介:王雨佳(1992-),女,漢族,甘肅蘭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1
一、自然語言是人類智慧的精華,是人類思維和交際的工具,它自然地隨著文化的變化而變化。自從網絡的出現到普及,人類的語言符號系統發生了巨大改變。這也就是說,書寫的載體,即傳播媒介導致了自然語言的隨之變化。網絡語言的傳播媒介為屏幕及鍵盤,屏幕用來解碼,鍵盤用來編碼,過程中有網絡來支持其傳播。正是因為現代網絡技術之發達,網絡符號才得以迅速地傳播與再生。
二、網絡語言與書面語不同,它摻雜著各種語言變體,更多時候還會添加一系列表情符號。雖然其形式復雜多變,但本文作者還是總結了四種漢語言網絡符號生成的規律,以便讀者們對漢語言網絡符號的構成形式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本文將漢語言網絡符號的構成形式分為:諧音、縮寫、語碼混用以及符號的疊加四種形式。
1.諧音。它同時又可以細化為漢字諧音、英文諧音、數字諧音以及包含字母、數字、符號的諧音。如“神馬(shen ma)”對應的漢語是“什么(shen me)”?!昂}敚╤ai gui)”指的是留學海外的人員,對應的漢語是“海歸(hai gui)”?!懊讎╩i guo)”指的是“美國(mei guo)”。根據括號里的漢語表音,可以發現這些網絡語言都是根據漢語拼音的諧音創造出來的,所以讀音基本一樣。如果再要細分,漢語諧音還可以再分為普通話諧音和方言諧音?!昂}敗?、“神馬”都是普通話的諧音,而像“米有”--“沒有”就是廣東話方言的諧音,“偶”—“我”就是閩南語的諧音。OMG則是oh my god的英文諧音形式。數字諧音就是用0到9,總共10個阿拉伯數字來通過諧音創造網絡語言。用連續的數字“5”來表示人哭泣的聲音。“9494”則表示漢語的“就是就是”。“9958”則是“救救我吧”數字的諧音。諧音這種網絡語言構成方式,其優點就是網絡語言和它所代表的規范漢語基本具有相同的發音,讀出網絡語言就基本可以猜到它想要表達的規范漢語。用兩個“=”來表示漢語里的“等等”,這是包含符號諧音的網絡語言。“3q”屬于包含數字和字母諧音的網絡語言,表示“謝謝”?!?U”屬于包含符號和字母諧音的網絡語言,表示“加油”。以上這些都是網民通過不同的諧音方式來創造出來的網絡語言,既通俗易懂,又詼諧幽默,所以網民不斷地在創新此類型的網絡語言,來豐富網民之間的交流形式。
2.縮寫。同樣,縮寫還可以細分為漢語縮寫、英文縮寫、諧音縮寫?!癎G”、“DD”、“JJ”、“MM”分別表示為“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的漢語縮寫形式。“BT”是漢語“變態”的縮寫形式。由于網絡交際的其中之一優勢就是及時迅速,在鍵盤輸入時,敲擊兩個字母肯定比兩個漢字要快,所以這種縮寫方式很快得到了網民的普遍接受并得到了廣泛傳播?!癮sap”是“as soon as possible”的縮寫,這樣的縮寫方式既方便簡潔,又溝通了網絡虛擬世界的交際?!癇4”是“before”的諧音縮寫方式。“kkkkk”在網絡語言中有兩種意思,一是來模仿咳嗽聲來引起其他網民的注意,二是表示有事要宣布了,需要大家保持安靜嚴肅。
3.語碼混用。它以一種語碼為主,并夾雜其他語碼的現象。通常以漢語為主語碼的例子都會夾雜英語語碼。如“吃飯ing”、“洗衣ing”、“K歌”。這種語碼混用的方式相比與規范的漢語言符號輸入更迅速簡便、表達更形象詼諧。如在任何表示動作的漢語言符號后面加“ing”,對英語略知一二的網民都知道這表示現在正在做某事,所以相比于輸入“現在正在吃飯”,在鍵盤上輸入“吃飯ing”肯定更迅速方便。
4.符號的疊加。這種構成方式都是運用多個符號,通過展現人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來傳達意義。其生動形象、活潑有趣的特點豐富了網民的交際活動。如<(-︿-)>表示生氣, <( ̄︶ ̄)>表示滿足、十分得意,<(@ ̄︶ ̄@)>表示滿足地臉紅。
三、至于漢語言網絡符號今后發展的方向,本文作者認為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網民數量的增加,今后漢語言網絡符號還會經歷令人難以預測的變化和發展。漢語言網絡符號也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如更多的網絡新詞會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一旦網絡新詞逐漸演變為普通詞匯,追求創新的網民就會創造出更多的網絡新詞。因此,漢語言符號網絡再生問題會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漢語言符號網絡再生研究也會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曹進. 表意符號的網絡再生[J]. 現代傳播,2012(6).
[2]靳琰 楊昊昕. 自然語言的網絡再造[J]. 電化教育研究,2011(6).
[3]趙毅衡. 符號學[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