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锏作為中華民族最著名的武器,在眾多的文學作品和戲曲作品中,蘊含了重要的文化思想。《隋唐演義》中锏與秦瓊的命運緊密相連,成為《隋唐演義》中一種英雄敘事符號,也因為秦瓊本身具有的公正正義的特點,使得锏形象廣泛流傳,打王金锏增加了锏本身的正義思想,滿足了中國百姓數千年來的限制皇權的愿望,成為民主自由的化身。
關鍵詞:锏;秦瓊;打王金锏;青天情懷
作者簡介:張昱(1992-),女,漢族,山東淄博人,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01
锏,中國古代兵器之一。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雖然內容經歷了多次變革,但是锏依然保存其中,明代官吏謝肇淛所著的《五雜俎》和清代文學家所著的《堅瓠集》都對此有所記載。可見,锏是十八般武器中不可缺少的種類之一。
一、秦瓊之锏
锏,也可作“簡”。因其外形為方形有四棱,形狀與竹簡類似,因得其名。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謂之鐵锏,謂方棱似形,皆鞭類也。”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锏為銅或鐵制,長為四尺(宋制為今天的一米二),也可根據使用者的實際需要打造不同的長度。锏由锏把和锏身組成,锏身為方正方四棱形,有棱無刃,棱角突出。锏粗約二寸,后端粗大,越向前端越細,逐漸呈方錐形,但最前端并不鋒利,主要靠本身重量克敵。
在隋唐系列故事中,秦叔寶的武器最有名的就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鍍金凹面熟銅雙锏,兩根各64斤。秦瓊被稱為“馬踏黃河兩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東半邊天的神拳太保”。可見秦瓊的雙锏和他的黃驃馬,都是他的人物象征符號。在《隋唐演義》中所記載的秦瓊的锏故事有很多,現在流傳下來最有名的有以下幾個,秦瓊賣馬當锏,三鞭換兩锏,另外還有秦瓊舞锏服三軍,這個故事中,秦瓊用的不是他一般用慣的锏,而是臨時用的羅藝的銀锏。在每個故事中,锏都為人物角色的設置增添了一份獨特的色彩。
二、文學之锏
秦瓊的锏在《隋唐演義》中雖然出現的次數不多,但是對于秦瓊這個角色渲染還是有很大作用的。在“賣馬當锏”的故事中,作者就借助了這雙锏來表述出了秦瓊的窮困尷尬處境。“叔寶坐在草鋪上,將兩條锏橫在自己膝上,上面有些銅青了,”“掛在鞍旁,那锏楞上的金都磨去了,只是凹槽里有些金氣。放在草鋪上,地濕發了銅青。”連當鋪老板都覺得這是廢銅爛鐵。“叔寶自覺沒有看相,只得把一把穰草,將銅青擦去,耀目爭光。”這雙锏本是祖傳之寶,隨將軍南征北戰,威風盡顯。本是英雄之物,然而今日卻是落了漆,磨了楞,生了銹,但即使這樣依然在最深處還有掩蓋不住的金氣散出,只要稍加擦拭,依舊耀眼增光。在東岳廟只是不小心跌落在地上,就把地上的“磨細方磚,打碎了好幾塊”,其威力可想而知。這樣的情況與當時秦瓊的處境類似,本是千里馬,然而卻沒有發現的伯樂。秦瓊在投唐之前,曾為不同的將領賣命,然而都與自己的理想不太符合。雖然威震山東半邊天,但是一直屈居人下,忍氣吞聲,才能得不到施展。在三義坊這段,剛好是秦瓊的人生最低谷的一段,不止受當官的氣,連一個店鋪的小二,當鋪老板都欺負諷刺他。但是這依然擋不住秦瓊的一身武藝,英雄之氣。
在三鞭換兩锏的故事中,作者更是借助锏這個工具,寫出了秦瓊的武藝高強,也側面寫出了尉遲恭的武藝和性格。在這個故事中,秦瓊并沒有用锏也可以戰勝了虎狼之將尉遲恭。通過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尉遲恭的性格,他雖然戰無不勝,但依然是孩子心性,單純可愛。看一時打不過,先是讓叔寶受他幾鞭,他再讓叔寶打幾锏,已定強弱。就連叔寶都說“這是孩子家的耍話。”打石頭也提出要換著兵器打。當意識到自己輸了之后立即耍賴不認輸,覺得是锏輕鞭狠的緣故,就這樣,一個武功高強,自以為是的猛士形象躍然紙上。
另外,在秦瓊舞锏服三軍的故事中,雖然秦瓊舞得不是自己的锏,但是依舊效果不錯。“輪動那兩條锏,就是銀龍護體,玉蟒纏腰。”“……見表兄的锏,舞到好處,連身子都不看見,就是一道月光罩住”這一段除了寫出秦瓊的技藝高超之外,還能表現出現在秦瓊現在正處于一個事業的上升期,所以,連锏都變得亮麗了。
三、文化之锏
由上文可以看出,锏似乎成了秦瓊身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秦瓊正義形象的一個象征符號。秦瓊在民間能產生廣泛影響,還歸功于年畫門神上的秦瓊形象。很多文學作品里對門神——秦瓊也有諸多描述。人們認為可以除邪氣,擋小鬼。锏也因為秦瓊而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成為公正與威望的化身。這一點就運用到了以后的戲曲舞臺上,八賢王和高王爺的打王金锏,上打天子下打群臣。顯然,這被賦予的新功能已經受到了千百年廣大觀眾的喜愛,如今已經被用到多部影視作品中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打王金锏滿足了當時百姓的那種限制皇權的空想。君權的高度集中讓人們迫不及待渴望有這樣的一種公正權力,為百姓說話。但這種理想是很難實現的。正因為無法實現,所以才會更加想要看到這種權利的出現,才會使得這種作品越來越受歡迎。這種“青天情懷”直到今天依然適用,雖然沒有中央集權了,但是現在對民主自由的追求,使得這種打王金锏依舊存在老百姓心中。
總之,無論是秦瓊的锏,還是中國的锏,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都是公正和威望的化身,它們塑造了中國人心中的英雄情結,也滿足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的青天情懷。
參考文獻:
[1]《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中國兵書集成》[M].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7月.
[2]【清】禇人獲.《隋唐演義》[M].齊魯書社.1995年3月
[3]王占峰.《尚方寶劍與打王金锏——傳統戲曲中兩類器物的法律文化解釋》[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1年第三期.
[4]華彩漢唐.《十八般兵器之锏》[J].輕兵器.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