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綜述了二語習得研究中的兩大認知理論模式:聯結主義模型、競爭模式,先從其概念及觀點入手,再綜述其國內外研究現狀,并予以評價,在總結前人研究基礎上為進一步研究做了借鑒。
關鍵詞:二語習得;聯結主義模型;競爭模式
作者簡介:顏志敏(1993-),女,貴州人,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及語用學,本文第一作者;曾賢模(1962-),男,貴州人,副教授,從事認知語言學和認知語義學研究,本文第二作者。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3
1.前言
二語習得(以下簡稱SLA)研究已形成兩大對立陣營:認知派和社會派,在過去近20年里,雖社會文化取向的SLA研究發展很快,但認知取向的SLA研究一直主導著該領域的刊物(Larsen-Freeman,2007;Zuengler Miller,2006)。Gass等人(2007)認為,盡管認知派從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收到社會派的挑戰,SLA作為認知科學的總體方向并未由此改變。基于認知的SLA研究專著與文集也層出不窮(見文秋芳,2013)。可見在一定程度上認知理論在SLA研究中占據主流優勢。SLA領域引入了重要的認知理論或模式,擁有全新視角和強大解釋力的同時,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理論與實踐探討有待深入。因此本文將對SLA研究中四大重要認知理論進行評述,歸納分析其主要特征與研究中存在不足,以期望有助于他們在SLA研究中的應用。
2.聯結主義模型在國內外二語習得研究中述評
聯結主義模型(Connectionsim,以下簡稱CM)是一種旨在模擬人腦結構及其功能并簡化大腦結構特征的信息處理系統。其核心內容為人類認識能力構成部分(事件、概念和語言)松散地呈現在認知系統內,具有高度互動性(Ellis,2003)。
國外研究主要有二語發展中詞匯項與主題作用的匹配、動詞形態和數的特征等。此類研究表明CM能夠在語言的各個領域析取出一些規則,也可以類型規則方式進行運作。EllisSchmidt(1998)先調查了半規則化過去時形態句法在學習者的語言產出中的情況,后用CM模擬對同樣語言跟蹤學習的情況,發現了規則與頻率互動作用。KempeMacWhinney(1998)則采用語料庫分析法、在線加工和CM模擬法調查了英語母語使用者對二語俄語和德語格標記的習得情況。作為CM被運用到SLA中兩個代表性研究范例,其成果展示了CM如何能夠幫助了解形態句法的習得。可見國外現有CM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限于模擬簡單語言現象,使用有限詞匯和微小語法,因而無法斷定這些推斷性的理論是否能擴展到更加細微和高度抽象化SLA研究中。
筆者以“SLA”“CM”為篇名在中國知網(簡稱CNKI)搜索,得到直接相關文獻11篇,以時間看國內從2002年開始把CM與SLA結合起來,以內容看主要有:(1)關注CM、UG與SLA的關系:王微(2002)認為CM支持UG在SLA中的可及性。黃慧(2006)在分別闡釋了UG和CM對SLA中是否也存在類似于母語習得的邏輯問題的解釋機制基礎上深刻分析了其爭論焦點所在,并指出從UG到CM反映了對SLA邏輯問題認識的深化和多角度研究的趨勢。(2)從CM角度看母語與SLA的關系:高歌(2005)認為CM學習觀證明母語影響是SLA的重要特征,母語思維在SLA中有積極作用,也有阻礙作用。張寧(2006)從CM理論基礎和基本特征入手,討論了母語思維在SLA中的正面影響。周昱(2014)表示只有當母語習得所建立的認知網絡對SLA所建立的網絡發生強烈干擾時,母語到第二語言的轉化才有可能得以實現。高歌的分析更深入全面,張寧只討論了積極影響而忽視了母語對SLA的負面作用,周昱明確提出母語與二語轉化條件,但三者的論證都是從CM理論本身著手缺乏相應實踐,說服力不高。(3)SLA的新CM(簡稱NCM)認知視角:張其云、劉小玲(2009)通過對NCM認知論基本觀點的評述來解釋SLA領域監察模型輸入、SLA關鍵期和SLA自然順序假說,并對基于NCM認知論所產生的連通主義以及SLA的對話論進行比較,指出認知理論與SLA發展新取向的認知同向性,即社會性,預期這一新的取向對知識時代SLA以及外語教學新框架理念的建構具有重要啟發意義。柴春麗(2010)從CM角度解釋了輸入假說、母語遷移、語感、中介語。王小霞(2013)解釋了SLA中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母語遷移、中介語、石化等。
筆者發現NCM與本人所討論CM實質一樣。CM作為SLA的認知視角,為該領域一些普遍問題提供了有力理論支撐;同時對SLA領域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能更動態、全面地予以解釋,為SLA研究提供了更有意義視角,因而這兩個領域交叉研究存在重大意義。作為二者最新成果代表(聯通主義與對話論)分別展現了兩個領域發展方向上的同性即社會性,這也是當今各個領域研究最深層次的理論歸宿,希望這種探討能對預測新時代學習框架的基本走向有所裨益,同時對SLA領域的進一步研究產生一定的啟發意義。
(4)基于CM第二語言語音詞匯習得:郭愛卿、陳瑞瑤(2010)從CM概念和特點出發,討論其對二語語音習得中母語遷移詮釋,得出對語音教學啟示。邢紅兵(2005)以CM為理論,結合語料庫,分析詞匯知識含義及相關屬性變化過程。洪杉(2013)依據CM理論構建二語詞匯深度知識習得模型,探索SLA學習者詞匯深度知識習得認知過程及母語對其影響,為二語詞匯教學提供啟示。
郭愛卿在談論語音習得中母語遷移影響時,僅從英語與漢語所屬語系不同而斷定學生遷移問題,這顯然不是十分客觀的;邢紅兵利用語料庫為研究工具這使得研究成果說服力更強,這也當是該研究令人更加信服的輔助工具;洪杉的文章,作為一篇碩士論文,應把自己構建的模式實際運用的教學實驗中,這樣更有利于該研究的發展。總體而言,從研究數量來看,相關研究甚少;從研究內容看,研究不夠深入和廣泛,說服力度不高,研究大多集中在母語與SLA關系的研究,在具體SLA方面只涉及到語音和詞匯習得研究,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在二語句法、語義、語用、文化習得等領域展開,且可具體細化到某一細小方面如元音、輔音、名詞、動詞等習得,再者可在構建出相應學習模式后應用于教學實驗,以便進一步的論證及研究。
3.競爭模式在國內外二語習得研究中述評
競爭模型認為對語言理解主要是基于對語言中一系列線索的檢測,且這些線索的可獲得性會對語言理解起決定性作用。在競爭模式中,對句子施事而言,體現其語言形式有四種(Ellis,1994):詞序、一致關系、格及生命度。
MaWhinney在其發展出統一模式后還指出統一模式內容不僅包含競爭和線索等重要概念,還包括神經認知、發展、社會方面的機制,如學習風險和促進因素、程序化和組塊、寄生與內化、否定與肯定遷移等,它們是控制核心競爭的力量。顯然這都是純理論方面研究,顯得有些空洞,在調查方法上,過度依賴人造解釋任務,研究材料缺乏實證性。
筆者以“競爭模式”及“第二語言習得”為篇名于CNKI搜索,只得到4篇討論競爭模式在SLA研究中的應用,可見研究數量之少。
王思嘉(2004)選取了漢語的主動賓句、主謂謂語句、表示處置的“把”字句和表示被動的“被字句四種有代表性的句式,使用重復測量的混合實驗設計探討了一至三年級的日本留學生加工這四種漢語句式所使用的句法策略和語義策略,以及他們對這兩種策略的使用情況是否隨著學習漢語時間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該文研究的主要是日本留學生對漢語簡單句的理解加工過程,所有實驗句子都經過了簡化并且是以一種脫離了上下文的形式呈現給被試的。因此,對于更為復雜或是處于一定上下文中的漢語句式,日本留學生所運用的句法和語義策略是否會發生一些變化還不得而知。該文只研究了日語一種母語背景的留學生對漢語的加工策略,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能多探討幾種母語背景的留學生的不同情況,相信對我們的教學也會有更多的啟發。
殷剛魅(2005)以競爭模式為理論依據,對中國高中學生理解英語關系從句的過程與策略進行研究,主要探討:l)母語在英語關系從句理解中的作用;2)哪種關系從句理解較為復雜;3)中國學生主要依靠那種提示來理解英語關系從句。研究發現:1)中國中學生在理解英語關系從句時經常使用母語策略;2)對中國中學生來說,賓語關系從句理解較主語關系從句理解復雜;3)中國中學生在理解英語關系從句時主要依據整體提示;4)中國中學生在理解英語關系從句時能很容易識別出語序提示中的錯誤,但卻經常忽視主謂一致與格變化中的錯誤。但該研究人數不夠,英語教師是否嚴格控制等不確定因素存在,該研究的句子皆為研究者提前編寫完成,不符合典型的心理學實驗要求,在調查方法上,過度依賴人造的解釋任務,研究材料缺乏實證性。
余琛(2011)從冠詞省略和誤用現狀分析入手,介紹冠詞選擇參數和競爭模式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母語參數與英語參數競爭及英語冠詞內部參數存在競爭關系的假設,且提出克服母語對冠詞誤用與省略的建議,減少競爭創造真實語言環境,創造虛擬語言環境,強化訓練提高注意等。
韓丹(2014)在對英語和韓語母語者習得漢語“把”字句和被動句偏誤問題進行語言本身的描寫分析的基礎上,嘗試運用“競爭模式”理論對偏誤的出現從一個較新的角度闡析其內在外在致因因素,并進一步討論了教學中的相關問題,提出建議。但作者側重描寫分析,進而忽視了數據之作用,可利用調查問卷先系統調查出兩種學生分別存在的問題,進而進行歸類。
總體而言,競爭模式研究數量極少;從研究內容看國外側重純理論探討,國內側重對某種句型習得研究,但內容涉及面十分狹隘,且只涉及到競爭模式,并未對其最新理論延伸成果(統一模式)進行探討,在以后研究中可在二語詞法句法習得等更多細化領域展開,結合統一模式,可在構建出相應學習模式后應用于教學實驗,以便進一步論證及研究。
4.結語
本文綜述了SLA中聯結主義模型、競爭模式,先從概念及觀點入手,再綜述其國內外研究現狀,并予以評價。總之,SLA中的認知理論同其他理論一樣,有其主要研究內容、問題和方法,可解釋SLA研究的某些結果及其內在原因,再者相對其他理論,它更關注SLA過程、心理機制和神經認知基礎,可從不同路徑來研究SLA結果。因此,科學地利用認知理論可以彌補其他理論的不足,并能拓展和深化本領域的研究。在以后研究中:一針對理論本身不足尋找解決方法,如把多個認知理論結合起來,構建解釋力較高的認知新模型,以更好解決SLA中相關問題;二用認知理論與其他二語習得研究中的流派理論結合,取長補短,構建更佳習得模式;三在實證研究方面,可利用現有模式進行試驗,尋找理論解釋力的優勢與劣勢,為進一步理論研究尋找突破口;也可把上述構建出的新模型投入實證研究中,深化理論與實踐研究,更好解決語言習得問題。
參考文獻:
[1]Ellis, N. C.(2003). Constructions, chunking, and connectionis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63-104.
[2]Ellis, N. D. Larsen-Freeman.(2006). Language emergence: 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Applied Linguistics,(27): 558-589.
[3]Gass, S. M., Lee, J. Roots, R. (2007). Firth and Wanger (1997): New ideas or a new articulation?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5): 788-886.
[4]Larsen-Freeman, D.(2007). On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haos/complexity theory and dynamic systems theory in understanding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0): 35-37.
[5]MacWhinney, B. (2012).The logic of the unified model. In S. Gass A. Mackey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bingdon, Oxon: Routledge,211-227.
[6]戴煒棟、劉春燕(2004 )學習理論的發展與外語教學模式的嬗變,《外國語》( 4) : 10 -17。
[7]戴運財(2013),二語習得研究中的認知理論分析,《教學研究》(05):49-55。
[8]韓丹(2014),基于“競爭模式”的英、韓母語者“把” 字句和被動句習得偏誤分析,碩士學位論文。沈陽:遼寧大學。
[9]洪杉(2013),聯結主義理論下的二語詞匯知識深度習得模式的構建,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天津大學。
[10]王思嘉(2004),日本留學生加工四種漢語句式的句法策略和語義策略——基于競爭模式的第二語言習得考察,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11]文秋芳(2013),《認知語言學與二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2]邢紅兵(2005),基于聯結主義理論的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研究框架,《語言教學與研究》(05):66-73。
[13]張其云、劉小玲(2009a),二語習得的新聯結主義認知視角及新的認知取向,《中國外語》(0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