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龍貴圓,原名詹金寶,80后,簽約作家,本科學歷, 紅色文化特邀研究員,著名紅色文化學者及毛體書法家詹亞軍的入室弟子,《正月》、《超呼吸》、《洗牌七章》、《一代茶梟》等小說作者,擅長散文隨筆,中國紅軍茶文化研究發起人。
我的家鄉是潮州饒平,那里幾百多座圓形客家土樓,處于紅三角粵閩贛蘇區地帶,都是丘陵山區,沒什么平地資源,地少人多,年輕人幾乎都是背井離鄉外出務工,中國的客家人基本都生活在這一區域。我之所以跋山涉水、千辛萬苦地研究紅軍茶,就是為了我的家鄉――粵閩贛蘇區。
說起紅軍茶,要提到兩個人,一是朱德總司令,二是我爺爺詹德迎。1927年,我爺爺剛好13歲,講起話來,鼻涕還會跟著冒泡的小年青。正是那年,朱德總司令帶領紅軍戰士駐扎饒平,除了開戰爭會議,其次目的是要在這里挑選茶葉用于打仗時提神解乏;可在饒平這個中國茶葉之鄉,西巖山上茶葉種類繁多,有黃旦、單叢、黃枝香、云霧八仙等品種,大多茶種香甘可口,可這些茶性寒傷胃喝了肚子很快會饑餓。而有一種茶叫野生俏烏龍茶葉,這茶乃巖茶種類,性溫不傷胃,喝了肚子即不餓又能提神解乏,最適合帶到前線去。最后紅軍戰士們確定選擇了俏烏龍作為戰場上的特種飲品;百姓們也曉得紅軍們是為自己造福而來,都十分支持紅軍,還專門組織一個十多人的農民隊伍,負責挑茶葉送往粵閩贛蘇區各地,其中就包括我十三歲的爺爺??蛇@支負責運送茶葉的十多人只堅持了三年;三年后,我爺爺也已經16歲,俗話說“窮困家的孩子早當家”,吃了許多苦的他早就能辨別善惡是非,他堅持要為紅軍們運送茶葉,于是在鄉里帶頭又組織了一個隊伍,向各個蘇區運送俏烏龍茶葉,支持紅軍的游擊戰爭,同時為紅軍傳遞戰況情報,當時也被我黨組織及蘇區老百姓們稱為最神秘隱蔽的紅色特工隊;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兩年也就是1943年才結束運送茶葉生涯。所以,他才是真正的紅軍茶“創始人”。
我爺爺送紅軍茶的故事和朱德葉劍英兩元帥品紅軍茶的故事一直在我們粵閩贛蘇區流傳,我也只算個媒介,把我們粵閩贛蘇區的紅色資源挖掘出來而已。所以,我們任何人無權利把這個紅色文化給私有化,至于現在出現很多類似的“紅軍茶”,只要能為老百姓能為當地茶農造福,什么茶都可以是“紅軍茶”,紅軍茶文化是不僅僅是我們粵閩贛老百姓的紅色文化資源,更是全國人民的紅色文化。
我的理想是希望我們粵閩贛蘇區的紅軍茶能走出國門,讓世界每個角落的人都能喝上紅軍茶;還有,我也希望政府能開發一下粵閩贛蘇區的紅色資源,比如讓企業家富豪們去我們蘇區承包高山丘陵,種植紅軍茶,建設紅色文化產業,搞紅色旅游,帶動一下我們蘇區的經濟,這樣可以讓我們蘇區的老百姓早點結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到時也能跟長三角珠三角的百姓一樣,到世界各地旅游長見識,享受天倫之樂。
附記:
紅軍茶,又叫俏烏龍,屬巖茶類,外號叫紅毛野生山茶,也是純天然有機茶,產于中央蘇區縣廣東饒平西巖山的巖頭崠山峰。史料記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而后漸向閩南和粵東擴散。相傳中原漢人一到閩粵交接的山川丘陵,發現遍山都是茶樹,認定這里是富饒肥沃的土地,必是宜居生活的好地方,至今當地人對茶樹有一份獨特的感情所依。俏烏龍在當地自豪地稱其為\"紅軍茶\",抗戰時期,朱德同志帶領的紅軍在饒平山區駐扎,常以俏烏龍泡水解饑乏,廣受好評!
“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飲,惟巖茶性溫不傷胃,凡茶癖停飲者宜之。”——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
閩粵山區有句古諺語:
“粵出俏烏龍,閩產大紅袍;龍袍山泉泡,笑談客人到。”
兩元帥品紅軍茶的故事:
在閩粵贛蘇區流行這么一個故事:建國后,葉劍英元帥常托人回廣東帶野生俏烏龍等土茶送給自己敬佩的朱德老總,倆人常聚一塊品嘗令人回味無窮的紅軍茶,總有談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往事;這倆元帥有時也很市井的拉起關系來,朱德說自己祖上是廣東韶關人,明末張獻忠屠川后,隨湖廣填川的潮流去到四川生活。他很贊美葉帥年少有志而說出“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憑!”同時手指茶杯感嘆道:“草莽猶如這野茶,天性自然者必然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