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文論的發展有一個從“外部研究”到“內部研究”再到“外部研究”的變化過程。筆者認為在這個外—內—外的歷史過程中,西方文論完成了自身的蛻變和發展,這種發展模式,也是西方文論高度發達的原因。
關鍵詞:西方文論;外部研究;內部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1
西方文論的發展有一個從“外部研究”到“內部研究”再到“外部研究”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外—內—外的歷史過程。這個發展看似在原地打轉,實則是一個不可省略的過程。
一、西方古典時期
西方的傳統古典文論,其實是一種以外部研究為主的文論,文藝與社會現實的關系、文藝與社會道德的關系、文藝與創作者本人的關系等,是當時西方文論主要探討的問題。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可以說是西方文論的開創者。柏拉圖的文藝觀,具有較強的功利主義,所以他將文藝的社會作用當成評價文藝作品好壞的首要出發點。而這種研究,是一種“外部研究”。
亞里士多德,是西方文藝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作為柏拉圖的學生,在繼承老師強調文藝社會作用的基礎之上,他也將文藝與現實的關系作為其研究文藝作品的一項重要參考。他認為文藝是對社會現實和人的行為的能動模仿。
西方文論的主要方向,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期已經奠定。主觀心靈、靈感和”理念”被柏拉圖歸結為藝術的來源,同時柏拉圖認為正是由于人類主體的精神,我們才形成了所謂“燈”的傳統。現實生活的摹仿、反應是亞里士多德心中所認為的藝術的來源,并且他認為是客觀的客體構成了“鏡”的傳統。古羅馬時期的朗加納斯第一次界定和闡述了“崇高”這一重要的審美范疇。他指出只有具有崇高人格的藝術家才能創作出具有崇高風格的作品。就在這一時期,比較流行的是“鏡子說”。
“鏡子說”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它的明確提出者是達·芬奇。顯而易見,文藝猶如鏡子,可以更加直接的反映現實。而這一時期的文藝理論所關注的就是作者拿著這面鏡子去照射的是什么樣的世界,是否如實的將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攝入到“鏡子”中來。這一時期的文藝理論,也將關注點集中于文藝外在的社會作用、文藝的“真實性”,以及作家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對文藝作品有何種影響。所以,西方古典時期的文論研究主要是一種“外部研究”。
二、康德到20世紀60年代
在康德看來,人類是在“真理-純粹美-依存美-善”這樣一個過程中與世界打交道的,也就是“認識-情感-意志”三者的統一。依存美是現實世界中最主要的美的形式,所以康德說美是道德的象征。他認為人們對于美的鑒賞,是一種判斷力,這是一種摒棄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而對于某一事物顯出的一種判斷力。藝術的非功利性是康德一直強調的,這也使西方現代文論逐漸形成了一股“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潮。唯美主義思潮,19世紀后期出現在英國藝術和文學領域中。代表人文為戈蒂耶、王爾德等。唯美主義作家和藝術家認為,藝術的使命在于為人類提供感官上的愉悅,而非傳遞某種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他們拒絕接受“藝術史承載道德的實用之物”的功利主義觀點。相反,唯美主義者認為藝術不應具有任何說教因素,而是單純追求美感。隨著唯美主義思潮的興起,在20世紀初期至中期,西方文論由著眼于文藝外在的社會作用、文藝的“真實性”等的“外部研究”,轉而成為注重文藝的非功利性即文藝對于人類的影響的“內部研究”。
1915年至1930年在俄國盛行一股文學批評思潮-俄羅斯形式主義。俄羅斯形式主義反對俄國革命前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認為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在于它的文學性,而文學性存在于形式之中。他們認為藝術內容不能脫離藝術形式而獨立存在,陌生化是藝術加工和處理的基本原則。
這一時期的西方文論更加注重文藝自身的本質和規律,而非對于社會的作用、功能,所以是一種“內部研究”。
三、20世紀70年代至今
隨著科技發展和時代進步,世界逐步連成為一個整體。西方文論在這時,完成了它的第二次轉型,開始了“外部研究”的道路。
伽達默爾運用了海德格爾關于“此在”的論述:人作為“此在”有明顯的時間性和歷史性,指出“理解并不是主體諸多行為方式中的一種,而是此在自身的存在方式。”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會基于自己的經驗、體驗而對事物做出較為主觀的判斷。同理,在我們進行閱讀或對文學進行批評時,我們就相當于用自己所熟知的那個“視界”同另一個陌生的“視界”進行交流。所欲對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讀者用其自身的歷史性對作品完成不同的解讀,是作品不斷獲得新的含義。作品的意義也就有了更多形態的變化,而非拘泥于一種固有的解讀。
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批評以及解構主義批評,文學的研究與豐富的現實社會生活、經濟、政治等因素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文學逐漸成了名副其實的外部研究。女權主義文學批評是20世紀中后期開始興起的。她們的文學批評大多將政治與文學批評相結合,有著比較強的政治性。
后現代文化,又可稱為信息社會文化,20世紀50年代、60年代興起于美國,隨即風靡整個西方發達工業社會,時至今日。在這種文化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媒體,其中更為重要的是視覺媒體。后現代主義文化密切地關注著社會現實,其藝術批評也同樣關注著社會的現狀。后現代主義的這種對現實社會深刻的藝術批評,絕對不是單純的“內部研究”。
從“外部研究”到“內部研究”,再回到“外部研究”,文學從完全要服務于社會和統治階層直到掙脫社會的枷鎖,最后轉而對“人“本身進行剖析,西方人用他們特有的思維方式一面深刻反思,一邊推動著他們的文學、文論和藝術不斷向前發展。他們在求真的路上矢志不渝。西方文論經歷外—內—外這三種境界,也正是其高度發達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