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作為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在英語寫作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出發,探究概念隱喻在英語寫作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概念隱喻理論在多義詞、句式表達和語篇連貫三個方面的應用。本文旨在進一步地豐富英語寫作理論,為學生進行英語寫作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概念隱喻;英語寫作;應用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1
1.概念隱喻的基本內容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Lakoff 和Johnson提出全新的隱喻概念:“隱喻的實質就是用一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類事物”。當人們要理解一個抽象且不是太理解的概念時,會潛意識地使用隱喻手段。而所謂概念隱喻就是指:隱喻是由一個具體的概念域也就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就是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系統映射。概念隱喻包含始源域、目標域、經驗基礎和映射四個重要要素。
2.概念隱喻在英語寫作中的應用
2.1概念隱喻理論指導下的多義詞使用
想要提高英語寫作水平,掌握單詞的多個詞義是關鍵。學生在掌握詞匯的基本意義的基礎上,通過概念隱喻幫助理解、掌握和記憶英語詞匯中的一詞多義以及語義轉換現象,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UP”和“DOWN”這兩個單詞的基本義是表示空間概念上的向上的和向下的,但通過“HAPPY IS UP, SAD IS DOWN”; “HEALTH AND LIFE ARE UP, 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等方位隱喻,可以豐富“UP”和“DOWN”的詞義和用法。通過概念隱喻理論指導英語寫作,學生可以輕松地掌握有關抽象概念的表達方法,對單詞詞義的了解更加深入,在進行英語寫作時學生能夠恰當準確地選擇合適的詞匯,從而使他們的英語寫作更生動和形象,更加新穎。
2.2概念隱喻理論指導下的句式表達
學生在進行英語寫作時,常常使用單一的句式,讓人感覺文章很乏味。每一個概念隱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種各樣的隱喻表達式,這也為寫作中語言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例如“AN ARGUMENT IS A BUILDING”這一概念隱喻就可以衍生出很多句式表達:We’ve got a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 its whole structure will collapse等等句式表達。
2.3概念隱喻理論指導下的語篇結構
在英語寫作中,學生還有一個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文章結構松散、邏輯不通、語義不連貫,讓人讀不懂。王寅教授認為,若能選定一個認知參照點,很好地發揮話題的統領作用,這也是形成連貫的語篇的一種重要策略。
例如圍繞“IDEAS ARE COMMODITIES”這一概念隱喻可以寫出這樣一段話:The market economy is the mainstream in today’s world. There is also a market for good ideas, especially those of worthless ideas. You can buy and sell them. Anyone with rich imaginations is a source of valuable ideas. So it’s important how you package your ideas. 語句之間相互關聯、緊密聯系,體現了中心隱喻“IDEAS ARE COMMODITIES”,構成了連貫的語篇。在英語寫作中,學生可以用一個核心概念隱喻構建篇章。只有這樣才能寫出語義通順、語篇連貫的好文章。
3.結語
本文首先運用概念隱喻理論指導多義詞使用,幫助學生在進行英語寫作時能夠將所學的詞匯活用;同時在句式方面,針對學生使用句式單一的問題,本文倡導由將概念隱喻引入英語寫作中穎;在語篇方面,本文主張由學生引入一個核心概念隱喻,自主地圍繞這個概念隱喻去寫出自己的表達。當然概念隱喻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寫作手段運用在學生的英語寫作中,概念隱喻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因而學生還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概念隱喻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54.
[2]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15-16.
[3]Richards,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4]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395-396.
[5]謝之君.隱喻認知功能探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49-50.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及形成過程[J].外國語,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