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源借詞滲透、影響并改變著國民的文化生活與思維方式,極大地促成了漢語語言文化的發展。以現代漢語中的日源借詞作為研究對象,從社會語言學視角,對其語言表現、流行的社會語言背景及文化心理因素進行分析,從中探求現代人的生活現狀及其內心世界。
關鍵詞:日源借詞;語言表現;社會語言背景;文化心理因素
作者簡介:項梅(1982-),女,江蘇南通人,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本科,從事日本語言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2
一、借詞的界定及其特點
“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是一種行為或事實,接觸各方語言所產生的影響是“語言影響”(language influence),語言接觸和語言影響導致語言產生的變化是“語言變化”(language change)。“借詞”便是這種語言變化的顯著結果之一。[1]所謂“借詞”,就是從某一種語言“借入”另一種語言的詞。學術界對其定義闡述為:外來詞也叫借詞,是指來源于非本族語言,直接吸取詞義,并連同語音近似、非漢語原有固定音義結合的已被漢語確定下來的詞語。[2] 而日源借詞就是指源于日語,滲透并融入漢語中的詞語。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漢語中的日源借詞大規模輸入、層出不窮、無孔不入已是不爭事實,以其新鮮性、便捷性、簡潔性、形象性、生動性、靈活性、裝飾性、詼諧性、娛樂性、文藝性和跳躍性一舉征服了人們的視聽,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形式。
二、日源借詞的語言表現
1.音譯借詞
日語原詞多可用假名書寫,根據其讀音相同或相近直接翻譯而來,相應的漢字表達有時有唯一性,有時也呈現出多種不同的書寫方式,為大眾廣泛接受。該類借詞主要有:
蘿莉(ロリ),全稱洛麗塔,本指俄裔美國作家的小說《洛麗塔》,或指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后在日本引申為次文化,表示可愛的小女孩或與其相關的事物。例如:
(1)《了不起》新晉男神撒貝寧遭小蘿莉嫌棄。(網易娛樂2015年12月23日)
正太(ショタ),源于日本漫畫形象,通常把沒有胡子、帥氣、可愛、陽光、吸引人的小男孩稱為正太。例如:
(2)小正太梁國豪代言潮牌服飾 片場秀自拍遭曝光。(鳳凰娛樂2015年12月28日)
霓虹(にほん),發音與日語中的「日本(Nihon) 」相同。例如:
(3)霓虹國公司推出帶有喵星人額頭氣味的香水。(網易新聞2015年12月15日)
納尼(なに),在日本動漫中,意思是“什么”,表示好奇、疑問、驚訝、憤怒等心情的時候使用。例如:
(4)納尼?一票神車即將絕版,還不趕快入手。(搜狐2015年12月31日)
阿姨洗鐵路(あいしてる),表白“我愛你”的意思。例如:
(5)阿姨洗鐵路神助攻!梅西的世界有你不懂的囧圖來了。(游俠網2015年1月21日)
一級棒(いちばん),取自日語發音,“第一”,“最”,“最好”的意思。例如:
(6)不信你看 丸子頭扮嫩效果一級棒。(環球網時尚頻道2015年12月14日)
卡哇伊、卡哇依(かわいい)。“可愛的”,“心愛的”,“招人喜歡的”,“精巧可愛的”之意。例如:
(7)官方周最佳:卡哇伊雷吉當選 詹皇湯神獲提名。(新浪體育2015年12月22日)
天婦羅、坦普拉(てんぷら),源于葡萄牙語,現指日本菜肴中的油炸海味食品。例如:
(8)中外合璧:煎羊排愛上中國味 天婦羅愛上低筋面粉。(新浪新聞2015年12月9日)
2.意譯借詞
日語原詞多可用漢字或假名書寫,根據其含義翻譯而來。該類借詞主要有:
“吐槽”,來源于類似相聲的日本站臺喜劇——日本漫才,是“突っ込み”的漢語翻譯。日語含義中本指相聲的“逗哏”,經由臺灣傳入大陸,延伸成為ACG次文化常用的詞匯之一,帶有調侃意味,“抬杠”、“掀老底”、“拆臺”之意,近似于相聲的“捧哏”。例如:
(9)跨年晚會很熱鬧?那你一定沒看網友吐槽!(新浪娛樂 2016年1月1日)
“黑化”,日語寫作“病んデレ”,是“病ん”與“デレ”的組合。“病ん”指病態,“デレ”指嬌羞可愛。[3]出自于游戲《命運長夜》中的專有名詞,描述其主人公被污染所產生的變化。后引申為“性情大變”之意。例如:
(10)《羋月傳》曝“黑化”劇照 各方混戰將上演。(網易娛樂 2015年12月31日)
此外,常用的意譯借詞還有“傲嬌”、“腹黑”等等。
3.漢字借詞
日語原詞多可用漢字書寫,漢語書寫基本照搬原樣,讀音以現代漢語為準。稍加留意,便會發現這些借詞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即便原有漢語中有其他詞匯可表達同樣的含義,但因其更具新鮮感和裝飾性的表達效果,受到人們的青睞。例如:人氣、刺身、壽司、研修、便當、宅急送、大好、寫真、新登場、量販、放松、年金、忘年會、民宿、新干線、企畫、職場、通勤、親子等等。
4.字母借詞
日本年輕人標新立異,創造出了“和制英語”——字母詞匯。醒目、簡潔、到位的表達效果使其迅速流行開來,并被借用到漢語中來。如:OL,OP,BL,GL,CG,OST,OVA, KUSO,OTAKU等等。“KUSO”是日語“くそ”的羅馬字母,作為名詞意為糞、垢;作為感嘆詞意為見鬼;作為接頭接尾詞表示輕視、咒罵的意思。歌手王力宏在《改變自己》這首歌曲中,大膽運用了字母借詞KUSO,“今早起床了,看鏡子里的我,忽然發現我發型睡的有點KUSO。” [4] 以此表達因發型凌亂引發的心情糟糕,需要發泄。
5.符號借詞
生動形象、活潑可愛、簡單實用、風趣幽默、極具個性和創意的符號藝術“顏文字”通過符號排列組合,直觀表達出各種復雜的內心世界。表情符號源自“顏文字”,自由多變,不受拘束,充滿遐想,為網民普遍認同、接受、追捧,并不斷創造出新的符號借詞。原本只屬于網絡次文化,伴隨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的發展,目前已被大眾普遍接受。
三、日源借詞流行的原因
1.社會背景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伴隨時代變遷、經濟高速騰飛、科技發展、受教育程度提高,對語言的變化帶來了必然影響。年輕人是使用日源借詞的生力軍。80年代的媒體時代、90年代的手機熱和因特網的普及,明確了年輕人的社會位置,使其得到解放。體現在思想、生活、職業、人際關系、語言等方面。促使年輕人一反傳統、打破常規、不受束縛,自由表達。[5]
2.語言背景
由于漢語與日語的歷史淵源、近似的文字系統,人們在使用日源借詞時感覺更加親切、易懂,日源借詞在潛移默化之間融入了漢語之中。同時,詞匯特有的敏感性、不穩定、開放性、類推性,也為日源借詞大量出爐、迅速轉播提供了便利。表達新生事物和新概念的必要性,表達傳統事物時的新鮮感和風趣性,也為日源借詞注入了活力,使其煥發生機。
3.文化因素
放眼世界,日本在動漫、網絡游戲、娛樂、流行音樂、時尚美容、汽車工業、IT業等領域遙遙領先。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落差,促使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日本文化懷有強烈的憧憬和崇尚。日語借詞作為國人接觸日本文化的“微型窗口”,為人們所熟知,并被廣泛使用。
4.心理因素
年輕人與生俱來的強烈的好奇心理,促使其打破傳統束縛,向往特立獨行、標新立異。
原本普通的詞匯,加以外來包裝,瞬間時髦、新穎,具有國際化、現代化、先進化的感覺。他們不僅樂于接受和使用日源借詞,還善于模仿創造出嶄新的借詞,并大力推廣。從眾心理也對日源借詞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爭相使用,相互影響,使得日源借詞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四、總結
日源借詞豐富多樣,富于變化,有強烈的表達效果。日源借詞的出現、流行有其必然因素,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語言表達。對待日源借詞要遵循漢語的語言規律,有選擇,有鑒別,適度、規范的使用,使其更健康、更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從語言接觸的角度分析當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4):10.
[2]沈文凡 潘怡良.新時期日源借詞的引入及其特點[J].日本學論壇,2008(3):29.
[3]劉曉曉.淺論日本ACG文化流行語對中文網絡流行語的影響[J].語文知識,2014(3):11.
[4]龔海霞.漢日語言流通的新舊趨勢對比[J].現代語文,2013(4):134.
[5]項梅.從社會語言學視角試析日本年輕人用語[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