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妙喻”與“活法”是蘇軾與楊萬里的山水詩中特有的寫作技巧,一個用“妙喻”寫出豪氣,一個用“活法”寫出靈動。但二人的特有之處又有共通之處,二人既有悠然之氣,又有對人生禪理和自然生趣的探求,可謂是曲意相同卻獨居特色。
關鍵詞:妙喻;活法;豪氣;靈動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1
蘇軾與楊萬里皆是以山水詩著稱的宋代杰出詩人,在書寫技巧上一個善用“妙喻”,一個巧用“活法”,同是山水卻不同韻味,但細讀之下不禁有性情共通之感。下面試以二人山水詩為例闡述“妙喻”與“活法”的異同。
一、“妙喻”與“活法”的差異性
1、“妙喻”展豪氣
蘇軾的山水詩之所以有“妙喻”之稱是其將比喻運用的靈活卻不刻意,并且其比喻不單單是用作于描寫,更將其化用于情感、理趣、場面和思想主題之中,用比喻抒直抒胸中之感慨,卻不矯揉做作,盡展豪邁之氣。
用比喻來描寫抽象的景物,化抽象為形象,用文字表現肉眼無法看到的別樣風景,“風過如呼吸,云生似吐含”[1]蘇軾將最平常的景物比喻化,風吹過就像人在呼吸,云不斷生生變幻猶如人吞吐所致,如身臨仙境,仙人在側,妙法其中,有坐擁山河之感。
用比喻描繪壯觀的場面與氣勢,“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2]望向雨過的江面,錢塘江和與之相連的大海如碧玉一般,遠處不時一閃一閃的閃電就像時隱時現的紫金蛇。清代評論家王文誥謂此句“卻是逐日閑坐樓上看潮人語”,確實如此,將山雨欲來之場面描寫的淋漓盡致,但又有一種悠然處置之態,不懼不畏直面波濤。
2、“活法”顯靈性
呂本中提出:“所謂活法者,規矩備具,而能出于規矩之外; 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矩者。”而在楊萬里山水詩中,詩人通過山水自然的外在景觀,抒發其內心的意欲,將“活法”運用的更具靈性,用風趣和創新的語言體現出自然的“人情味兒”,人與自然的互動,靈性十足。
用“活法”將個人情感幻融入語言之中,使風趣和創新的語言化成自然的生趣。“稚子相看直笑渠,老夫亦復小盧胡:一鴉飛立鉤闌角,——仔細看來還有須!”[3]這首詩看似是打油詩,實則寫出自然的生機與靈動,將鴉擬人化與“老夫”相比好似有胡須一樣。還有詩“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4]這兩句詩猶如孩童戲語,卻增添許多趣味,這可謂是“無理之趣”。而“青天何處了?白鳥入空無”[5]則是化用杜甫的“一行白鷺上青天”和黃庭堅的“白鳥去盡青天回”創新前人詩句,都是寫白鳥入空,漸漸遠去,但楊萬里在這里獨具匠心表現出另一種“遠目隨天去”,表現出楊萬里的詩歌是集古人之智,卻又靈活而生動,又體現出“無理之妙”。
二、“妙喻”與“活法”的共通性
用技法抒情,都體現山水詩中的悠然之感。蘇軾“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6]與楊萬里“平田漲綠村村麥,嫩水浮紅岸岸花”[7]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枕著水波看山俯仰、月徘徊,另一個看村村麥綠,岸岸紅花,二人都是處于山水之間怡然自得,體會山水的靜謐之美。
用技法闡釋禪理,體現出二人對生活的無限感悟。楊萬里“正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8]和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9]都是于山水之間感悟人生禪理,一個是人生旅途艱難,不僅僅是上山難,下山更難,即創業難守業更難;一個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二者皆體現出豐富的禪理觀。
展現自然之生機。蘇軾的“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10]與楊萬里的“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政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11]都體現自然之生機。一個是將自然之物擬人化,魚鱉逐人,野荷花盛開。而另一句則獨樹新意,反駁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秋天亦可以生機盎然,花兒雖然凋謝但是荷花卻盛開仍然,將荷葉比作“小錢”如小孩戲稱一般,使原本蕭索的秋天描繪的趣味無窮。兩者都是將自然喻化,使之具有人之感受,展現自然的無限生機。
總而言之,蘇軾與楊萬里的山水詩各有其特點,一個用“妙喻”:“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12]書寫出人生之豪氣,一個用“活法”:“未辨寒泉為秋菊,且將瘦句了梅花”[13]揮灑出人生之靈動。但二人的山水詩卻又同有悠然之氣,于山水之間探求人生禪理,又于山水之間探尋自然之生趣。二人可謂是曲意相同卻獨居特色。
注釋:
[1]孔凡禮、劉尚榮選注《蘇軾詩詞選》,《入峽》,中華書局,2005年,第4頁.
[2]《蘇軾詩詞選》,《望海樓》<其二>,第35頁.
[3]周汝昌選注《楊萬里選集》,《鴉》,中華書局,2013年,第102頁.
[4]《楊萬里選集》,《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第44頁.
[5]《楊萬里選集》,《春日六絕句》,第58頁.
[6]《蘇軾詩詞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二>,第33頁
[7]《楊萬里選集》,《三月三日雨作遣燜十絕句》,第43頁.
[8]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年
[9]《蘇軾詩詞選》,《和子由澠池懷舊》,第8頁.
[10]《蘇軾詩詞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第33頁.
[11]《楊萬里選集》,《秋涼晚步》,第75頁.
[12]《蘇軾詩詞選》,《贈劉景文》,第176頁.
[13]《楊萬里選集》,《同岳大用甫撫干雪后游西湖早飯顯明寺步至四圣觀訪林和靖故居觀鶴聽琴得四絕句時去除夕二日》<其二>,第32頁.
參考文獻:
[1]孔凡禮、劉尚榮選注《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年.
[2]周汝昌選注《楊萬里選集》,中華書局,2013年.
[3]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年.
[4]余昌江、余秋鳳《蘇軾詩歌比喻藝術淺說》,《文教資料》,2011年4月號中旬刊.
[5]程剛《楊萬里活法詩的泛生命化特征及其易學思想淵源》,《中國韻文學刊》,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