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代成燁(1999.11-),男,河南省鄭州市人,就讀于河南省實驗中學(本部)實驗班高中二年級六班,班主任李雙東老師。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清華園,莘莘學子心之所向。那兒代表著園海之內的教育最高峰,充滿了理想與抱負,莊重而又大氣。可前一段日子,清華大學官微“清小華”的一則招生微博使其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內容是這樣的:“上清華,變成白富美。”并附上了幾張清華學霸前后對比圖。消息一出,也自然引發了人們熱議,有人稱贊名校不僅養知識還能養人;有人質疑是否有失莊重?
其中原因肯定不少,清華培養不出一流人才來,其核心是甄別發現選拔潛在性人才方面,沒有清華學府的獨到之處。不可否認,學校的應試教育逃脫不了責任,但更主要的是,清華北大招收的學生,不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不行,而是缺乏從事公共服務的意愿,且與周圍的人溝通能力不強,這樣的人怎么可能率領大家作出巨大成就呢?由于招生錄取制度的單一淺薄,中國的大學只會通過單一的考試分數選拔所謂的人才,在如何發現識別選拔優秀人才方面還缺乏起碼的經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清華理應更自信。在大洋彼岸,常春藤盟校每年都吸引著來自全球的無數優秀學子前往。可以說能夠獲得面試機會的人,就表明他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那批人,不可多得的美玉。而面對這些“美玉”,常春藤們是如何對待呢?在十分了解這名學生的特點后,會與自身學術,學風等方面比對。如果覺得他更適合另一所學校,便會幫他指出,讓這塊美玉由更了解它的工匠打磨。我想,正是這份高度的自信,嚴謹的態度,客觀的分析才是這些名校始終繁盛的原因。清華大學,若沒有這份自信與自強,又如何稱得上“華夏之巔”?
綜觀中國的學校,課堂上老師用的是填鴨式的滿堂灌,課后是高強度的題海訓練,培養不出自學能力不說,連思維方式也成了僵化死板的條件反射,盡管許多高考分數很高的學生聰明勤奮,但在中學階段已經被日復一日的機械訓練磨鈍了求知的激情,早就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清華招了這樣的學生,在日后世界科技之林的競爭中,能夠勝出嗎?
要想成為一流人才,還應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創新欲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是啊,只要有了好奇心和癡迷執著不顧一切的狂熱激情,人才才可能為自己即將從事的事業傾注全部的心力,從而作出非同一般的成就。一流人才至少在兩個方面出類拔萃,其一,在音樂、藝術、社會服務、領導才能及體育運動方面要能力超凡;其二要有高尚的人格,獨特的人格魅力,有膽有識,服務大眾精神方面,有遠大的抱負和創新精神。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進的根本動力。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全球一體化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未來世界變幻莫測。知識更新很快,不能持續的知識積累,就無法應對日益復雜的未知世界。只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人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那就是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自學能力,隨時根據現實環境的變化而學習,充實完善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理應更圣潔。大學是一個磨煉人格,健全人格的場所。為謀求更好的生源無可厚非,但將“上清華變白富美”這樣的話語公之于眾,總會使人覺得與時代所需要的正能量有所偏離。清華更應該以自強、厚德來建立自己的知識與文明殿堂,吸引萬千學子,而不是選擇“媚俗”的道路以博人眼球。試想,倘若中國高等院校都以這般庸俗,功利的口吻來招生宣傳。那么,教書育人的凈土將不復存在,轉而變成了精神物質的黑洞,變得庸俗不堪,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浮躁,認為高考分數與考入名校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
“青溪水木最清華”,大學就應該像詩中描寫的那樣,清秀而又美麗。在喧鬧的世界,要不畏迷途,要靜下來想一想。“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最高潔,最積極的初心,也行就在身后。
不忘初心,惟愿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