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華盛頓廣場》講述了住在華盛頓廣場邊的一家人曲折的親情和愛情故事。特別刻畫了凱瑟琳在父權主義統治下從完全喪失自我表達到逐漸實現自我覺醒并最終完成自我表達的過程,為女性在自我表達建構上起到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父權主義;自我表達;建構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1
亨利·詹姆斯是美國現實主義時期最優秀的作家之一。《華盛頓廣場》是其早期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中,凱瑟琳由一個純真溫順的女孩成長為成熟獨立的女性。她采用多元化的途徑完成自我表達的建構成為這部小說的一大亮點。本文主要依據時間脈絡來探究凱瑟琳自我表達的建構過程。
1.通過奇裝異服來表達自我的失敗
凱瑟琳的哥哥深受父母寵愛,可是在妹妹凱瑟琳出生前不幸夭折。凱瑟琳的媽媽又在生她時難產而死。這一系列的悲劇下,凱瑟琳的出生也沒能給這個家庭帶來更多的幸福。凱瑟琳常常被當做哥哥的替代品,甚至有人認為因為她的出生導致母親的悲慘離世。凱瑟琳的父親斯洛普先生作為是一名醫生,理智、驕傲而專制。斯洛普對于天資并不出彩、相貌也平平的女兒充滿了失望。凱瑟琳沉默寡言、溫順馴服、頭腦簡單,總是想取悅父親。在她的眼里,父親就是上帝。她在這個父權主義統治的家庭里喪失了自我、地位和個性。正如王珊所言,“在父權的威懾下,對父親又敬又怕的凱瑟琳陷入‘他者’的境遇中,缺乏話語的實踐,盡管擁有父親財產的唯一繼承人這樣的殊榮,但在社交場合仍居于令人不屑的位置”。因此,凱瑟琳在家庭內外都是一個因受到父權主義壓迫而喪失自我表達的可悲之人。
然而凱瑟琳內心也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和理解。她曾一度對服飾感興趣,企圖通過身穿獨特的衣著獲得人們的注意。“凱瑟琳從來不敢在衣著問題上冒犯父親,直到二十歲那年才買了一條有金色鑲邊的紅緞子長裙”,然而她并沒有發現這條裙子讓她看上去像三十多歲的婦女。失敗的品位和對審美理解的偏差,使得她的奇裝異服并沒有成功地幫助凱瑟琳表達自我。在一次聚會上,凱瑟琳遇見了俊美男子莫里斯,兩人情投意合,然而在聚會結束后,當父親嘲諷地問她莫里斯是否已向他求婚時,凱瑟琳雖心中不滿,卻依然保持沉默。她的沉默成為她無言的武器,她的首次自我表達也以失敗而告終。
2.通過無力語言的不完整表達
從來沒有真正得到過別人關愛的凱瑟琳,當遇到俊美而又看似優秀的男子恰好也對她充滿善意時,輕易而迅速地墜入愛河。愛情成為她張嘴說話的催化劑,她開始鼓起勇氣對心愛的男子說話。然而,斯洛普卻認為英俊聰慧的男子是不會真的愛上自己外貌平庸、才華平平的女兒的。通過調查,他得知莫里斯只是個唯利是圖的偽君子,他只是覬覦凱瑟琳將來會繼承的豐厚的財產。因此,凱瑟琳最珍視的愛情并沒有得到父親的祝福,反而受到他強烈的反對。父親懷疑、嘲諷甚至挑釁她。這些都證明,“他的言行舉止,尤其在女兒的婚姻問題上所持的態度及處理方式時時折射出他對骨肉之情的冷漠、疏遠,他對物質方面的關注往往多于對精神方面的考慮”。凱瑟琳不得不開始更加勇敢地張口說話來試圖與父親溝通,以期得到他的理解,消除他的誤會。然而,即使凱瑟琳不再沉默,她的語言也是虛弱無力的。她對父親依舊充滿了敬畏,在她與父親對話時,她不敢直視父親的眼睛。正如研究者評價到,“她的表現是軟弱、被動的”。她不自信的語言證明這樣的自我表達不夠完整,父親也因此在她的感情問題上保持著專橫的態度。
3.通過語言與行動表達自我的成功
為了讓女兒放棄這份不真摯的感情,父親安排他們父女二人共同前往歐洲度假。本以為女兒會隨著時間與距離的產生逐漸淡忘這份感情。結果卻恰恰相反,這次旅行不但拓寬了凱瑟琳的視野,也激發了她的自我覺醒。這次旅行結束后,凱瑟琳心智更加成熟。即便父親強烈反對,她還是決意嫁給莫里斯。而父親對女兒的專制和強橫在此達到高潮,他殘酷冷血地威脅女兒——倘若嫁給莫里斯,她將失去對父親財產的繼承權。凱瑟琳終于看到了父親冷酷無情的一面,開始對父親感到失望。
得知凱瑟琳失去繼承權后,唯利是圖的莫里斯暴露出真實的面目,在這場感情中退縮了。親情的拋棄和愛情的背叛讓凱瑟琳徹底絕望,她不再為恪守孝道而委屈自己,也不再被甜言蜜語的感情欺騙。凱瑟琳在父親面前說話時不再唯唯諾諾、欲言又止,而是能夠大膽自信地說出自己內心想說的話。凱瑟琳的自我表達得以實現。
此外,參與社會活動也成為鞏固凱瑟琳自我表達強有力的方法。凱瑟琳熱衷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研究者稱,這是一種對父權主義隱形的抗爭,這種抗爭帶給了她獨立的勇氣,也使自己的地位得到提高。因為更多的溝通與交流,她也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歡迎。凱瑟琳成為一名在公眾面前的善言者和實踐者,成功地完成了自我表達的建構。
亨利·詹姆斯為全世界的女性讀者提供了一個優秀的范本,即女性如何由受父權主義壓迫的沉默者成為能夠成功表達自我的人。除了勇敢的語言表達之外,成為一名社會活動的參與者對于女性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樣關鍵。通過探索女主人公凱瑟琳自我表達的建構歷程,不難發現當代女性更應通過多元化的途徑建構自我表達,才能在社會中得到人們更多的尊重與賞識。
參考文獻:
[1]亨利·詹姆斯[美國]:《華盛頓廣場》,侯維瑞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2]王珊:《“沉默寡言”的女繼承人——試析<華盛頓廣場>中女性話語權的剝奪》,載于《外國語言文學》(季刊),2007年第4期。
[3]王蕾,王躍洪:《<華盛頓廣場>中的父權制文化分析》,載于《安徽文學》,2013年第4期。
[4]吳彩亞:《人的異化,情的瓦解——<華盛頓廣場>思想探析》,載于《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1999年。
[5]張茜:《<華盛頓廣場>成長主題探究》,載于《文學界·文學評論》,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