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仁”是《論語》的核心思想,在《論語》里出現了109次,已成為儒家道德倫理的一個重要體系,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價值的核心。本文從《論語》里“仁”的內涵入手,探討實現“仁”的途徑,思考“仁”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仁;內涵;途徑;價值
作者簡介:劉路(1991-),男,漢族,湖北隨州人,湖北大學文學院全日制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01
“仁”是孔子思想的宗旨,孔子窮盡一生為“仁”而日夜求索,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仁”深入到他靈魂的深處。筆者將深入分析《論語》中“仁”的基本內涵,重點圍繞實現“仁”的途徑和“仁”在當下的重要價值展開論述。
一、“仁”的基本內涵
“仁”內涵的實質主要表現如下:第一種即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既是對普通人的要求,也包含了孔子勸說統治者施仁政,促進國富民強的夙愿。《顏淵》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表明“仁愛”是要超出家族、階級與等級的界限,把人視作有人格的獨立個體來對待;《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要求用內心的體驗來推己及人。第二種是“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早年對“仁”定義的解釋,用“克己復禮”來提升品行,以維護西周之禮,堅持修身努力實現“修己以敬”乃至“修己以安百姓”的崇高目標。
二、實現“仁”的途徑
(一)以“仁者愛人”的標準規范言行
實現“仁”,首先要以“仁者愛人”的標準來衡量與規范個人言行。《子路》中“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與《顏淵》中“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等突出了履行倫理道德責任的重要性。《雍也》更是從積極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消極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兩方面對比,突出了心中有“恕”,言行才會符合“仁”。我們應持“忠”和“恕”的態度來關愛同類,忠恕為懷來實現“仁”。
(二)重視“仁”的情感基礎-—“孝悌”
實現“仁”必須重視“孝悌”,“仁”既依賴于“孝”,“孝”也離不開“仁”。《學而》中“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表明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我們實現“仁”的情感基礎。一個連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敬愛的人,也不會對他人和社會有仁愛之心。《泰伯》中“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更強調了“孝”的重心在于內心之“敬”。因此,我們應堅持孝悌為本,在“孝”道中堅守“仁”的社會責任。
(三)加強修身以實現“仁”
實現“仁”必須加強個人修養,個人必須服從社會整體利益的準則“禮”,將其倫理原則慢慢內化成人們內在的德性“仁”。“克己”要求克制并超越個人欲望,“復禮”要求人們辦事時應遵守社會準則與規章,使言行舉止合禮。《里仁》中“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以及《子路》中“剛、毅、木、訥近仁”等表明仁是禮的內在本質,禮則是仁的外在形式。我們要通過禮對道德修養的要求來促進個人的完善,加強修身以實現“仁”。
(四)在實踐中磨練成“仁”
實現“仁”需要舍我其誰的勇氣與剛毅,在實踐中執著追求“仁”。《子張》中“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提醒人們要在后天學習中強化“仁”,博學多識。《子罕》中“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與《里仁》中 “茍志于仁,無惡也”啟發我們把成“仁”視作畢生追求時,內心便會坦蕩無憂。《衛靈公》中“當仁不讓于師”更教導我們擔當實現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師相比,也不遜色。“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告誡人們尤為重要的是立志成仁后,要敢于付出犧牲,必要時甚至是生命。實現“仁”需要用一生來捍衛它,在社會實踐中磨練成“仁”。
三、思考“仁”在當下的社會價值
“仁”作為傳統儒家思想價值的核心,對后世影響深遠,其精華在當今仍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與借鑒意義,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個體追求實現“仁”的過程其實就是向更高的人生境界飛躍,社會提倡“仁”就會在普通人心中樹立“愛人”的意識。公眾在交往中秉承忠恕為懷的原則,就會用仁者愛人的氣度為他人著想,不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強加給他人,實現個人灑脫的人生境界,增進相互間的信任與關愛,在追求“仁”的過程中拉近自己與他人、人與自然的距離。
第二,政府和社會各界應該提倡“仁愛”的精神,發揚“仁”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在當下物欲橫行、缺少人文情懷的現實世界里,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迫切需要用“仁者愛人”之心來喚醒公眾日益流失的“仁心”。國家要努力提高公眾的道德修養,激發普通民眾的道德理性和社會倫理責任感,將“仁愛”與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讓全民更加自覺地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營造健康、文明與誠信的社會風氣。
第三,批判地繼承和發揚“仁”及其背后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有利于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仁愛”的核心理念與建設和諧社會具有一定共性,可以借鑒與利用其優秀的價值理念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在社會中真正堅守“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塑造友愛與穩定的社會秩序。只有將儒家“仁愛”的優秀文化堅守到底,才能讓它更好地推動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四、結語
總之,“仁”是《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價值的核心,孔子窮盡一生求索“仁”,如《為政》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言,這其實是孔子及其后繼者在生活中“成仁”后的真實寫照。孔子在追求“仁”的道路上為后繼者樹立了不倒的豐碑。我們要從儒家思想價值核心“仁”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讓其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鄧瑞.簡析《論語》中孔子“仁”的觀念[J].現代語文,2008(1).
[3]王云力.《論語》“仁”之探微[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