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是虛無的,它既是一場夢,也是一次次徘徊。這是卡夫卡在其思想意識中始終要告訴人們的。應該說,卡夫卡的作品永遠傳遞給讀者一種困惑、一種現代人對于自身存在價值的疑惑以及對渴求得到認同的不懈追求。這種亦真亦幻的審美意念也揭示了人類在權力、在生存面前的那種危機感與荒誕感。本文所要解讀的正是卡夫卡顛倒人類自由意志、揭示“受禁自由”的作品——《城堡》。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城堡中卡夫卡對權力形態的隱晦塑造,也能看到城堡中人對生存的無奈與精神的黑暗。
關鍵詞:《城堡》;卡夫卡;權力;生存;精神黑暗
作者簡介:顏娜(1981.5-),女,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人,講師,碩士,本科,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1
一、《城堡》中的權力形態
(一)權力的荒誕形式
在作品中,主人公K永遠站在統治與被統治的十字路口,而與其相關的政府官員克拉姆則永遠作為一個荒誕的、虛無縹緲的權力鏈條上的一環出現。他始終無法滿足K的要求,就是因為K不能以正義的、理性的、有責任感的身份出現,所以K的利益也得不到克拉姆的維護,也正是這種荒誕的權力阻礙了K對夢想的實現可能性。在《城堡》中,它所展示的社會存在鮮明的兩面性,一方面它的存在實際且無可辯駁,一方面它的存在又讓人無法理解和虛無縹緲,這就體現了社會發展的矛盾性,即上層社會之于人的可望不可及以及社會主體之于人的可及不可解。所以卡夫卡想要借權力的限制性與壓迫性為人們呈現一個獨特的世界觀,那就是真正的現實總是非現實的。這正體現了權力表現形式在《城堡》乃至現實社會中的荒誕性。
(二)權力的隱含特性
《城堡》中的權力也是隱含隱晦的,但是它的規訓作用卻處處存在。權力在小說的社會中到處都在體現和發揮其強大的約束力與規訓力。K雖然為進入城堡而不斷努力,但得到的永遠是孤立和旁人的羞辱與不斷指責。正如客棧老板娘所說的那樣“你不是城堡人,也不是村里人,你什么都不是,可惜你又是個人,一個來自外鄉的多余的人。”這就是來自于城堡的權力規訓力,可以看到任何一個與城堡有關系的人其血液中都滲透著權力所帶來的約束力。
(三)K與權力的對峙
雖然權力束縛著K的夢想與能力,但K卻是為數不多敢于正面和權力直接對峙的人。作品似乎在隱晦的告訴人們在這樣一個封閉的城堡中,克拉姆所代表的最高權力封鎖了城堡中人與外界的溝通,而K正是這樣一個來自于外界的人,他讓渴望并時刻想象城堡外世界的弗麗達所迷戀,更讓以克拉姆為代表的城堡權力所排斥。所以,K與城堡權力的對峙是成功的,而弗麗達對外界的渴望也是真實的[1]。
二、《城堡》中的生存觀念
卡夫卡的作品往往透露出他對于人生存的獨到見解,在《城堡》中,我們可以看到K對生存的無奈與無力感,也能看到城堡中人們生存環境中的精神黑暗。在卡夫卡看來,K對于城堡的追求和一次次跌落代表著一種孤獨,他的生存處境處處陷阱,四面墻壁,根本沒有可供他選擇的出路。當K每推開一扇通向城堡的門時,都意味著他再次地踏上了冒險的未知旅程,而結果往往都是失望的,這就是K生存狀態中所透露出的無奈與無力感。正如卡夫卡所要表達的人的渺小,人只是被拋入到這世界之中的一份子,他們或許真有選擇自由的權力,但卻不能選擇不生存。也正是這種信念一直支撐著K,從一個場景跌落到另一個場景,不斷的跌落,承受著生存的無奈。所以說,《城堡》所揭示的是非理性環境下權力對渴望生存者的威脅,他讓人更謹慎的審視和對待生命的價值,也更加深刻的切身體驗和理解生存的無奈。
我們說《城堡》中充滿了人類精神的黑暗,K所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張精神黑暗且無知的暗網。K想要走進城堡,卻怎么也走不進去。就像赫倫霍夫旅館老板娘罵K無知、不開竅一樣,這里的無知可以理解為兩點內涵:第一,老板娘認為K的無知是永久的;第二,你需要將你的無知藏在心里才有可能在城堡里學到東西。K當然承認自己無知,不然他不會想要來城堡長見識,但是K的膽量卻比城堡中的任何一個人都要大,因為K敢于承受對未知的冒險以及冒險所帶來的一切后果,因為在一個愚昧無知的人看來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所以K的無知也是K勇氣的源動力,他敢于向城堡的權力對峙和挑戰,無知者無畏,K就是這樣一個人。K的這種對城堡的幻想恰恰是城堡中人所不具備的,因為城堡中的人是安于現狀、安于愚昧的,他們迷戀于對權力者及其權力的崇拜,安于統治卻不向往外面的世界,這就是城堡中人們的生存狀態。而克拉姆的情人弗麗達卻是城堡中人群的異類,她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這也是城堡精神黑暗中一道有些耀眼的陽光,她讓K不虛此行[2]。
總結:
在卡夫卡的這部作品中,他所為讀者帶來的啟示是多方面的,這也正是卡夫卡藝術創作的獨到之處,用犀利的筆觸和殘酷的現實來描繪人類的權力抗爭與生存狀態,揭示人之為人的可能性與局限性。他更要告訴人們,人是不可能輕而易舉的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在這樣一個崇尚物質的時代,人類過于依賴物質的進步和物質所帶來的權力,而忘記了文明發展的初衷,甚至長期執著于如此的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謝瑩瑩.卡夫卡《城堡》中的權力形態[J].外國文學評論,2005(2):34-41.
[2]蔡智敏.卡夫卡小說的生存論解讀[D].陜西師范大學,200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