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乃是三國之中數一數二的名將,被后人尊為“武圣”。但就這樣一個響當當的人物其最終卻敗于名不見經傳的二十出頭的陸遜手下,這讓后人無不為之扼腕嘆息。但在可惜之余,如果聯系整部三國來看,聯系關羽前后一生來看,我們會發現這偶然之中又有著某種必然因素,從某種方面來說是關羽傷人又害己的語言害了他,是一個典型的因語言致敗的人。
爭強好勝 "不睦人情
劉備攻取成都之所以如此順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收降了勇將馬超從而給了成都守軍劉璋致命一擊。劉璋再也撐不下去了,只得舉著白旗,乖乖投降。劉備非常高興,尤其得到馬超這樣的名將,更是高興得不亦樂乎。關羽聽說劉備收了馬超,并知道馬超武藝高強,于是就要從荊州入川來與馬超比試高下。在此情況下諸葛亮怕傷了內部和氣,甚至引起窩里斗,于是暗地給關羽修書一封:“孟起(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指漢高祖的大將黥布、彭越)之徒,當與益德(張飛)并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這封信的大意是“馬超文武全才,可以和張飛并肩齊驅。至于和你相比,還有些不如。”諸葛亮的話大大滿足了關羽的虛榮心,他甚至將諸葛亮的書信“遍示賓客”,你們瞧,連諸葛亮都說我和別人不一樣!
孔明給關羽寫信的本意是拖辭馬超不如關羽,從而打消他與馬超比試高下的想法,維護集團內部的團結。從這可見,在當時孔明就很清楚的意識到內部團結,一致對外的重要性。只是沒想到孔明的這一做法卻適得其反。關羽和諸葛亮的通話,本來是私下進行的,不能為外人道。可是,關羽卻根本不管這些,不但公布了信件內容,而且得意洋洋到處張揚。這樣做,無論對公對私,對己對人都是極端不利的。一方面,他打壓了馬超,讓馬超心里不爽;另一方面,更是捎帶著貶低了自己的生死兄弟張飛,估計張飛知道后也會不舒服。同時,他如此舉動,也出賣了諸葛亮。諸葛亮這封信是為了安撫他的,絕不能公布的。毫無疑問,蜀漢內部也產生了矛盾。
自傲自負 "目中無人
黃忠也是三國時的一員名將,關羽攻取長沙的時候,諸葛亮就夸贊守將韓玄手下有一員大將黃忠,“雖然年近六旬,須發蒼白,使一口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一再囑咐關羽“不可輕敵”。當時關羽脾氣火爆,一激就怒,聽完諸葛亮的話后賭氣說:“軍師何故長別人之銳氣,滅自己之威風?量一老革,何足道哉!”結果第一天,關羽跟黃忠大戰一百合,不分勝負。第二天,兩人再次交鋒,斗到五六十合,關羽使拖刀計,要砍黃忠,不料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關羽放他一馬,讓他換馬再來廝殺。關羽的舉動感動了黃忠。第三天再戰,不到三十回合,黃忠詐敗,關羽趕來,黃忠想到昨天的不殺之恩,幾次弓箭虛拽,警醒關羽,關羽反而以為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最后在吊橋上,黃忠搭箭開弓,正射到關羽盔纓根上,關羽這才明白,黃忠是報昨日不殺之恩,故意不射他,要不然他早就沒命了。為了這件事,韓玄要治黃忠死罪,幸虧魏延救了他,殺死韓玄,投奔關羽。盡管如此,關羽最終沒能打贏黃忠,心里一直有疙瘩。劉備稱王后,封“五虎將”,黃忠是其中之一。費詩奉命前來送官誥,關羽聽說后,很不服氣,說:“黃忠何等之人,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其實這時關羽已年近60,也是個“老兵”,黃忠比他大10歲左右。既是這樣,“年輕”的關羽也并沒有憑真武功戰勝黃忠。關羽這番話既缺乏大局觀念,更是傷人無形,搞僵了同事關系。作為劉備的義弟,關羽應時刻為劉備“興復漢室”的大業著想,這下可好,關羽不僅因個人利益而斤斤計較,話里話外還明顯在拉山頭結幫派,搞窩里斗。連自己人都瞧不上,他還能把誰放在眼里?就此看來,關羽的高傲自負的確無所不在。
語言刻薄 "大失人心
于禁在三國時期堪稱一代名將,為“曹氏集團”的振興與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曹操非常信任他,曾經夸獎道:“雖古名將不能過也。”因此,在抵抗關羽時,曹操特意讓他帶領七軍對抗。誰知他落入關羽的套子里,最終七軍被淹,自己也做了俘虜,被押到關羽面前。于禁拜服請降,說自己是受曹操命令來和關羽對抗,現在敗了情愿投降。關羽捋著胡須,得意地嘎嘎大笑道:“我殺你小子,就像是殺一只豬一只狗那樣,實在怕把我的刀子都玷污了。”說完,喝令將于禁關押起來。
古人言,“士可殺不可辱”。關羽卻反其道而行,他不殺于禁,卻用自己刻薄的語言,極度地刺激于禁,將之比成豬狗,甚至說自己不殺他,是怕臟了自己的刀子。他的這種做法,對后來激發曹軍斗志起著不小的作用。因為誰也不愿投降后,受到于禁那樣的羞辱。關羽攻打樊城,難以攻下的原因,大概和這有關吧。可惜,關羽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不懂權變 "胸無大局
在古代,聯姻往往是出于一種政治考量。孫權一直是劉備的同盟,也距離荊州很近,相當于荊州的后院。可是關羽既不懂外交,更不懂權變。因為雙方一水之隔,出于安全和長久考慮,孫權主動向關羽伸出“橄欖枝”,提出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從此兩家結為秦晉,共同抗曹。為此孫權派諸葛謹前往荊州,江口士卒報知關羽,而關羽“平生輕傲天下之士”,明明知道諸葛謹是諸葛亮的哥哥,他還是故意不派手下人去迎接。更有甚者,當諸葛謹對他說明聯姻的意思時,關羽竟勃然大怒,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吾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于是喚左右趕走諸葛謹。諸葛謹抱頭鼠竄,回來見孫權,以實相告,孫權一怒之下,決定跟曹操合作攻取荊州。
按現代的話說這叫“一家有女百家求”,不同意就算了,為什么非要說一些侮辱人的話呢。唯一的解釋就是,關羽不僅缺少大局意識,而且還有個出口傷人的毛病。孫權受此大辱,從此下定決心,一定要收回荊州,生擒關羽。果然,就在關羽陶醉得失去理智的時候,東吳陸遜率兵白衣渡江,智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生擒殺害。
惡語傷人 "埋下后患
關羽惡語傷了孫權之后,孫權就毫不猶豫的向荊州下手了。關羽被困在荊州路上,進退不得,退至麥城,被吳兵團團圍住。關羽派廖化前往上庸求救于劉封、孟達。沒想到孟達說:“公以彼為叔,彼以公為草芥耳。”當年劉備登位漢中王時,想要立后嗣,派人問關羽,關羽說:“立嫡不立庶,古之常理,又何必問我乎?封乃螟蛉之子,使住山城之遠,免遺禍于親骨肉也。”所以孟達說關羽把劉封看成“草芥”,劉封一賭氣,就不出兵相救。
其實這眼前不出兵相救也是有深遠的原因的,想當年,劉備在立嗣問題上,第一個先征求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聰明不明說:“此家事也,須問關、張可矣!”于是,劉備又派人去問關羽,關羽說:“立嫡不立庶,古之常理,又何必問我乎?”關羽說的是真話,卻因此埋下禍根。更讓劉封生氣的是后半句“封乃螟蛉之子,使往山城之遠,免遺禍于親骨肉也。”我國古代詩經中有“螟蛉之子、螺蠃負之”的說法,說有一種叫蜾蠃的小蟲,只有雄的,沒有雌的,只好把螟蛉銜回窩內撫養。后人根據這個典故,把收養義子稱為螟蛉之子。這里關羽說這話顯然不僅自己沒有把劉封當作是自己的侄子,還讓劉備要疏遠劉封,讓他“使住山城之遠,免遺禍于親骨肉也。”這樣就直接導致劉備不重用劉封,不僅讓劉封遠離了權力中心,還把劉封派到邊城上庸去了。于是劉封也心有成見,今見關羽慘敗,劉封在孟達的挑撥下按兵不動,眼看著關羽一步步走向滅亡的深淵。
俗話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善意的話可以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讓人聽了之后,沁人心脾,有揮之不去的溫馨。惡語不僅會傷人,讓人不寒而栗、冰冷刺骨,即使在高溫酷暑的六月天,一句惡語也足以讓人感到如墜冰窟、心似冰寒。而且,更可怕的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惡言,我就會穢語,互不相讓,愈演愈烈,人們的心靈就會受到傷害,不能自已。有的還會因此把身家性命搭上,關羽就是一個名例。
關羽因語致敗,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反面素材,實在值得我們后人深思、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