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鑒國際經驗,刪除了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比例不得超過75%的規定,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這意味著,執行了20多年的商業銀行存貸比指標將退出歷史舞臺。
傳統的存貸比是指商業銀行存款總額與貸款總額的比例。在資金市場和同業拆借不發達的背景下,中央銀行劃出這個杠子,商業銀行在上繳存款準備金、保開門兼顧自身流動性的情況下,貸款不能超過存款規模的75%,這是個硬杠桿。
現在的銀行基本都是上市銀行,半年報、年報都要向公眾披露,關鍵時點的存款數,能反映這家銀行當年存款的市場份額。為了報表好看,大家都鉚足了勁去買“存款”,不知不覺間,社會上由此形成了一批灰色的資金掮客。
許多有資金資源的人,每到這時候都要發一筆財。而從銀行來說,這一塊突擊“買進來”的資金,過完節洗個澡可能就跑掉了,除了粉飾一下報表,基本上產生不了什么效益。
一位基層商業銀行的行長說,近年來,在激烈的銀行同業競爭中,過度追求規模膨脹、對存款過度考核和激勵的指揮棒下,商業銀行在關鍵時點上的沖刺賽不斷,存款的“洗澡戶”、“一日游”等現象成為公開的秘密。貨幣供應量難以真實體現。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風險和信用管理的特殊行業。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銀行負債和盈利結構日益多元,中間業務比重越來越大,傳統經營模式已經發生轉變,國外早已沒有存貸比指標,國內銀行業的存貸比指標也名存實亡。
順應金融發展的新形勢,改革甚至廢止存貸比差約束指標,也體現了監管方式的與時俱進。一位基層行長說,舊的大一統的存貸比指標管的是銀行的肉身,是一種枷鎖,而國際通行的綜合性的流動性監管指標,則是抓住了銀行的精神和血氣,顯然后者更科學、更精準、更有效。
今年一季度末,中國銀行業存貸比為65.67%,遠低于75%,大型銀行的存貸比幾乎不足50%,中小銀行存貸比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75%,沒有存貸比約束,他們可以從資金市場買存款,大銀行可以以同業存單的形式向它們釋放存款。
存貸比取消,理論上會給銀行的信貸投放釋放出更多空間,有助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降低他們的融資成本。但目前的問題還是貸款的有效需求不足,存貸比取消后,商業銀行在統籌權衡流動性風險和資產質量風險后,也會審慎地放貸款,不會任性胡來,因為這兩年的不良資產激增讓大家都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