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血雨的股指暴挫,壯士斷腕的合力救市,承前啟后的革故鼎新,懲惡揚善的校準糾偏……,波瀾跌宕而又詭譎叢生的2015年中國股市注定要成為一段非凡而典型的歷史背書。跨越這一起伏跌宕、激流涌進的標桿性年度,數億股民承受了財富絞殺的巨大痛苦,更獲得了應對風險與理性投資的成熟心智;監管者彰顯了力挽狂瀾的過人膽量,更感受了捍衛市場與制度建設的時代重托;決策層展示了運籌帷幄的博大藝術,更增強了驅動改革與引領創新的戰略定力。
看到了開始,但無法猜中過程與結局。起自6月中上旬的股災所引致的破壞程度超過了一般人的想象。短短四個月不到的時間,股指在連續多日千只股票跌停的殘酷打壓之下近被腰斬,市場更是哀鴻遍野。央行統計結果是,經此一軋,滬深兩市流通市值總計減少22.9萬億元,每位投資者平均損失近24萬元,折損比例高達40%。該出手時就出手。國務院緊急召開有“一行三會”、財政部及部分央企負責人參加的專題會議,隨后迅疾拉開了A股歷史上罕見的救市大行動。除了以證金公司為代表了“國家隊”投放了高達1.5萬億元的買入資金外,證監會令箭齊發,在叫停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行為的同時,還限制期貨空單和開倉交易量;而為了減少對市場的承壓,決策等也再一次按下了IPO和再融資的暫停鍵。
臨亂而治不如釜底抽薪。鑒于配資尤其是場外配資在股市暴漲暴跌中推波助瀾的作用,證監會在股災之后展開了全方位和大規模的“去杠桿”行動,至年底,融資余額規模已從最高峰的2.3萬億元降至1萬元億左右;而為了進一步降低影響A股的危險杠桿,滬深兩交易所對兩融交易實施細則進行修改,將投資者買入證券的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50%上調至100%。不僅如此,鑒于每一次新股發行都會給市場產生明顯的“抽血”效應,并加劇二級市場的不穩定性程度,證監會對新股發行辦法進行了極具人性化的修訂,即將投資人原先申購新股預先繳款改為確定配售數量后再進行繳款。同時,為了控制非理性漲跌給市場與投資者帶來的危害并有效降低股災發生的概率,滬深交易所和中金所聯合推出了指數熔斷機制。
基于矯枉過正之需,監管機構在2015年掀起了力度空前的整肅風暴,從而編織出了中國股市歷史上一道罕見的靚麗風景線。除了恒生網絡、上海銘創、同花順等由于非法經營證券業務而遭遇高達5.31億元的巨額處罰外,證監會還先后對10宗違規減持案件作出了行政處罰決定。而因為兩融業務違等問題,過去一年中先后有19家券商受到經濟處罰或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由此也引發了券商高層的大面積地震與塌方,包括國信證券總裁陳鴻橋自殺身亡,同時中信證券12名高管、國泰君安、平安證券等公司負責人先后被公安機關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或被司法機關批捕。更令人關注的是,熊熊燃燒的稽查大火也燒到了監管機構“大本營”。繼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黨委委員張育軍因涉嫌嚴重違紀被免去領導職務并接受組織調查之后,證監會副主席姚剛也落馬被查,從而成為目前為止證監會被查的最高級別官員。資料顯示,2015年證監會有8名官員先后落馬,監管機構自我拔毒整飭的力度空前罕見。
具有承前啟后意義的《證券法》大修應當是2015年A股時空平臺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本著簡政放權和推進市場化的核心思路,共計338條的新修訂《證券法》草案不僅第一次提出“證券合伙企業”的概念,而且首次明確股票發行由核準制變為注冊制。雖然由于股災的不期而至,股票注冊制被迫延期,但卻為來年系列改革大幕的拉開以及新制度的落地鋪平了道路。
還令人驚喜的是,并沒有受到A股強烈地震的影響,經過從區域試點到全國股份轉讓系統的十年蟄伏與發展之后,新三板在2015年成功地躍升為場內證券交易市場,而且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中最基礎性證券市場被演繹得如火如荼。統計表明,截至2015年年底,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5048家,總市值突破2.8萬億億元,而且還有1750多家企業處于候審過程之中。為了更好地引導新三板,全國股轉公司發布了《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公司分層方案》(征求意見稿),將在新三板掛牌公司劃分為創新層和基礎層,并設置了基礎層、創新層以及維持標準三套并行標準。未來新三板不僅是眾多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平臺,同時還是向更上層的市場輸送優質企業的寬闊通道。
市場化力量并不僅僅為新的金融因子搭臺鋪路,還能激活沉睡的存量動能。伴隨著《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放寬債券發行者以及發行規模的限制,作為中國股市中歷來的“小個子”——公司債在2015年以持續昂揚與上翹之勢托起了史前從未有過的超級大牛市。數據顯示,2015年前10月,滬深兩市交易所今年共發行公司債414支,發行規模共計4287億元,為2014年的3倍之多。與此同時,公司債發行得到了平均5倍左右的認購。鑒于有萬億元以上規模的資金在場外等候,全年公司債發行規模有望突破5000億元。
作為A股歷史上歷年躁動的細胞,伴隨著監管機構提高上市公司募集配套資金比例以及壓縮并購審核流程等系列創新之舉的聯動,資本并購在2015年顯得異常活躍,全年上市公司參與的并購交易金額將超過2萬億元。而在波瀾起伏的并購案中,央企無疑成為了資本市場并購的排頭兵。繼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整合為“中國中車”之后,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也順利組合成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緊接著,中國遠洋與與中國海運的資產重組進入實質性操作,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并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也在年底收官。特別吸引人們眼球的是,二級市場火熱的并購助燃了各路資本踴躍參與股權交易的欲望,包括陽光私募、股權基金、保險資金甚至個人投資者等漸次粉墨登場,資本市場的門口的“野蠻人”愈來愈多,讓本不平靜的A股市場更是春意蕩漾。
火熱的激情并不只散射到國內市場上,A股對外開放的長旅在過去一年中也加倍提速。作為傳統的國際化項目,QFII到2015年年底增加到了281家,可操盤資金達736.15億美元;與此同時,RQFII額度凈增1368億美元,實際控盤資金總規模遞增至4365.25億元。不僅如此,策應滬港通以及正在預熱的深港通,陸港兩地正式簽署了《基金互認安排監管合作備忘錄》,首批3只香港基金和4只內地基金在年終正式啟動發行。更具廣泛意義的是,MSCI在2015年11月底首次將在美上市中概股納入其中國A股指數和明晟中國指數;而作為一個跨國創新之舉,中國與英國政府已經達成創建“滬倫通”的共識。有容乃大和海納百川的氣場與胸懷更具立體性地展露在中國股市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