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章疊句、回環復沓是《詩經》最常見藝術手法,前句與后句之間往往只差一兩個字,為了讓語言顯得靈活多變,同義詞的使用在《詩經》中格外豐富。但是《詩經》中的同義詞大多是同中有異的詞,這些同義詞意義相近,但在意義輕重、范圍大小、感情色彩等方面卻存在著差異。本文研究同義詞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舉例論證其同,辨證其異,辨異是主要目的,并進一步來探索同義詞的具體作用。
關鍵詞:《詩經》;同義詞;證同;辨異;作用
《語言學綱要》中指出:“同義詞的‘同’是指理性意義相同或基本相同,語言里完全同義的詞是很少的,絕大多數同義詞都是意義基本相同,但有細微的的差別。”黃伯榮、廖序東版《現代漢語》中:“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相近的一組詞。意義相近是指意義上大同小異,即義項中主要義素是相同的,而在一些次要義素上有區別。”同樣地都指出同義詞之間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是存在細微差別的。同義詞的“小異”雖然小,但卻很值得重視,同義詞之間的這種細微差別可以準確反映主體對于客觀事物的種種情感、態度的不同。《詩經》作者在擇選同義詞的時候,除了考慮到意義相同或相近這一方面,在情感表達深淺、語意輕重、范圍大小等方面就同義詞的“異”也加以了甄別。
一、《詩經》同義詞辨析
辨析同義詞就是把詞的各自的屬性進行比較,找出他們的共同特征和區別特征,也就是證其同,辨其異。下面就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①慍:“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憂心悄悄,慍于群小。”(《邶風·柏舟》)
同:兩者都表示生氣,《說文》中:“慍,怒也。”
異:“慍”與“怒”相比“慍”更側重于心理活動,指在心理暗暗生氣。而“怒”不但表現在心里,而且顯于色。在感情色彩上,“怒”比起“慍”要更強烈一些。
②虺隤、玄黃、瘏:“我馬虺隤。我馬玄黃。我馬瘏矣。”(《周南·卷耳》)
同:虺隤:病也。《爾雅》郭注,虺隤,人病之通名。在此指馬病,乃馬疲勞不能升高。玄黃:人病的通名,《爾雅·釋詁》注,在此亦指馬病。瘏:《爾雅疏》中指馬疲不能行進的病。詩中的“虺隤”、“玄黃”、“瘏”都是指馬的疲病。
異:但是從虺隤的“馬疲勞不能升高之病”,到玄黃的“馬病得眼玄黃之病”,再到瘏的“馬不能前進之病”可以看出馬的疲病是層層加深的。作者在擇選表示馬病的同義詞“虺隤”、“玄黃”、“瘏”時,也注意了這三個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他們在語意輕重上,程度是越來越深的。
③革、皮、膚
同:都只表面的皮。毛傳:“革尤皮也。”《說文》:“膚,皮也。”
異:革,《周南·羔羊》:“羔羊之革,素絲五總。”《說文》:“革,獸皮治去其毛。”所以“革”是去了毛的獸皮,“皮”特指帶毛的獸皮。膚,《衛風·碩人》:“手弱柔荑,膚若凝脂。”所以“膚”是專只人身體的表皮,由此可見,“革”、“皮”、“膚”三者的適用對象是不一樣的。
上述例子在《詩經》中數見不鮮,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二、《詩經》同義詞“異”的分析
所謂“異”也就是同義詞之間的區別特征。《語言學綱要》第五章中指出:“這些差別可以表現為詞義所概括反映的側面和重點有所不同,而這種不同又往往影響到搭配的習慣;或者在詞義的附加色彩方面有差異,而這種差異又往往影響到運用的范圍。”從這段話我們就可以看出,反映的側面和重點、搭配習慣、附加色彩、運用范圍等等都是同義詞之間表現出來的區別特征。但強調的是不管是側重“同”的方面還是側重“異”的方面,同義詞的擇選是不能脫離文本的,。下面借此理論歸納《詩經》同義詞的區別特征。
(一)適用對象不同
如《鄘風·載馳》:“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中“嘉”和“臧”是同義詞。《爾雅·釋詁》:“臧、嘉、善也。”這兩個詞在詩中前后分用,可以看出兩者的適用對象不同。“臧”適用于“爾”,而“嘉”適用于“我”,顯然是利用了兩者間“異”的因素。“不我嘉”就是“不嘉我”,意思是不以我為善,“視爾不臧”意思是看你們態度都不好,《載馳》正好擇用了“臧”、“嘉”適用對象不同這個特點,來表現許穆夫人與許國大夫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
(二)語意輕重不同
語意輕重是指詞的詞意表達程度深淺。如上文中所舉《周南·卷耳》的例子。“虺隤”、“玄黃”、“瘏”,他們在語意輕重上,程度是越來越深的, 縱觀全詩,這三個詞的安排可謂匠心獨運。這樣寫馬,其實也是寫人,馬的疲病愈加深重也就象征著征人懷念家鄉憂傷之情的愈加濃烈,從而反襯出思婦內心情感的跌宕起伏。這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鏡頭緩慢的向主人公推近,將主人公的心思漸漸放大,從而讓整個畫面顯得更加有感染力,讓主題更加深入人心。這也是《詩經》獨具特色的一點。
(三)適用范圍不同
同義詞所指代的對象范圍有大有小。如《國風·蒹葭》中:“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這里的“坻”、“沚”都指水中的陸地。但《說文》;“沚,小渚曰沚。”《爾雅·釋水》:“小沚曰坻。”可知“沚”的指代范圍大于“坻”。
(四)指代方向不同
《豳風·七月》:“塞向墐戶。”其中“牖”、“向”都可以用來指窗戶,但《毛傳》:“向,北出牖也。”可以看出“牖”特指墻上朝南的窗戶,“向”特指墻上朝北的窗戶。因此使用時要加以注意。
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是很復雜的現象,同義詞的分類遠多于上述的類別。當然,但值得提出的是《詩經》中的同義詞并非所有之間都具有區別,有的就是等義詞。例如《周南·葛覃》中;“維葉萋萋,維葉莫莫。”這里的“萋萋”、“莫莫”都是表示葉子茂盛的樣子,之間并沒有什么值得探討的差異。
三、《詩經》同義詞意義研究
由于《詩經》篇目多為民間傳唱作品,因此在結構上多是重章疊句、回環復沓,章與章之間,句與句之間,基本相同,往往只差幾個字,因此“煉字”就顯得尤為重要。古代漢語多以單音節詞為主,古人講究的“煉字”也就是“煉詞”。在《詩經》里的煉詞,突出了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尤其是準確這一點,表現得更為顯著。 下面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作用進行討論。
(一)表意準確、生動
想要找到一組同義詞不難,但是想要找出一組具有區別意義的又符合特定語境的同義詞卻并非易事。而《詩經》中對于詞意的辨析非常細致,同義詞之間滿足于“同”,又區分于“異”,在保證語言靈活多變的同時表明情感、事物、行為間的差異,以達到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如《周南·關雎》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里的“采”、“流”、“芼”為同義詞,都表示“采”的意思。但是“流”特指順著水勢去采。朱熹:“流,順水之流而取之也。”“芼”,《毛傳》:芼,擇也。即有選擇的采。三字的含義大體相同,但同中有異又有各自的特色,這樣才能將動作表現得具體生動。
(二)節奏美與旋律美
《詩經》中的篇章多節奏韻律整齊,便于吟誦易于記憶。章與章之間在同一位子上的重復,這就成了聲音回環美;詞與詞之間的押韻,造成語言形式上的勻稱美。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中,章與章之間回環呼應,“采”與“有”,“掇”與“捋”,“袺”與“襭”同義又押韻,聲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三)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感染力與說服力
《詩經》中同義詞的使用不僅有助于避免內容上的重復,而且可以達到強化語義內容、增強感染力的效果。如《小雅·蓼莪》中,寫父母養魚子女之恩,其第四章是:“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其中“生”、“鞠”、“畜”、“長”、“育”、“顧”、“復”、“腹”八個動詞,寫出了父母的養育之勞。同時,這里又連用八個“我”字強調父母生育“我”的恩德。盡管重復,卻不讓人覺得繁瑣,反而突出作者懂得感恩父母的孝子形象。因而行文中同義詞的使用使得抒寫人的思想感情,描述事物的景象,就很具體鮮明能給人強烈的印象和影響。
綜上,同義詞的使用豐富了《詩經》的內容和形式。它使語言靈活多變又準確生動,讓詩人在創作時根據具體語境擇選不同的字詞入詩,材料恰當豐富。又使得詩歌韻律和諧,富有美感。同時又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這些語言特色對于當代詩歌創作也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注釋:
葉蜚聲,徐通鏘著:《語言學綱要》(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增訂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葉蜚聲,徐通鏘注:《語言學綱要》(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98.
荊亞玲:《詩經同義詞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部,2004,5.
荊亞玲:《詩經同義詞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部,2004年5月。
陳鐵鑌著:《詩經解說》,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參考文獻:
[1]葉蜚聲,徐通鏘注.語言學綱要(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陳鐵鑌著.詩經解說[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4]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重印本.
[5]程俊英撰.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6] 方文一.詩經中同義詞運用的特色[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5).
[7] 荊亞玲.詩經同義詞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部,2004,5.
[8] 黃金貴.古今漢語同義詞辨析異同論[J].古漢語研究,2003(3).
[9] 程國煜.詩經修辭同義詞的構組、辨釋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2011(9).
[10] 周玉琨.試談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區分[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