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蒲松齡以男性的身份刻畫士人階層意識中的母親形象,使之在《聊齋志異》中呈現出成熟性和多樣性,她們或者是追求夢想的勇者,或者是經營家庭的智者,或者是爭取權利的贏者。對其特點進行深入探討可以了解晚明至清初時期社會狀況的轉型與早期的進步思想意識形態。
關鍵詞:《聊齋志異》;新型母親;家庭
一、追求夢想的勇者
歷來母親是多重意義上的奴隸,其枷鎖扣來自生活的窘迫、階級壓榨,男性的無條件索取,她們成為家庭困苦、性別壓迫的承受者和展示者。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卻塑造了敢于追求夢想的新型勇者母親形象,這類形象以《白秋練》中白秋練之母白媼為代表。
白媼以果敢、機智的形象閃耀出母性深處的特質,在愛女心切的基礎上不失分寸,鎮定自若,為女兒追求得幸福。歷來的古代作家思想中母親只是單純的按照生理使命完成生育行為的人,一個倫理身份,幾乎不包含人性的意味。蒲松齡對母親形象進行了重構,轉而塑造一些開明、寬容、平等的母親形象,他在《白秋練》里把母親塑造成是一個已經“主動的”成就母親身份的女人。身為人母的白媼,站在人性的角度思考著,認為母親身份既是年少時期女兒身份的延伸和繼續,同時,更加暗含了身為女人存在的價值意義。女兒秋練與男子“遂滅燭共寢”后白媼至“見女凝妝歡坐,不覺欣慰”,她以女兒的幸??鞓窞榈谝?,更不是恪守封建禮教的頑固母親,“媼即自去,曰,汝樂與郎君戲,亦自任也?!边@里表現出她是贊同人性中情的自由與愛的自然,不會去阻止女兒對自由愛情的追求,甚至是盡己所能去幫助女兒實現夢想以及對幸福的追求。在這里,白媼身為母親,比其女兒秋練更為勇敢。女兒的夢想與幸福,也是母親的夢想與幸福。蒲松齡雖刻畫的是兩個年輕人的愛情,但作品中的亮點卻是白媼寄托在女兒白秋練身上的對夢想與幸福的追求。這位母親在人生奔跑線上,實為一位勇者。
二、經營家庭的智者
《聊齋志異》也塑造出了細柳、劉夫人等女性經營者的母親形象。她們摒棄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經濟上完全依附于男性的舊傳統,而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自食其力獨立家業,展觀出母親具有的自強自立、奮發向上、勇于開拓創新的嶄新風貌。
《細柳》靠一己之力維持家庭生計。丈夫稱贊她說“細柳何細哉,眉細,腰細,凌波細,且喜心更細”。當細柳丈夫去世后,她獨自撫養兩個兒子。如何來教育他們呢?沒有了父親,兒子們會聽從母親的教誨嗎?細柳以其高超的智慧和不同尋常人的思維來教育他們。大兒福兒“嬌情不肯讀,輒亡去牧兒遨?!庇谑羌毩才鸥骸耙乱詳⌒?,使牧豕,歸則自掇陶器,與諸仆啖飯粥?!备撼圆涣丝啾硎驹缸x書,母不允許,繼續縮減福兒衣物,里人見而憐之,責怪細柳虐兒。但細柳漠然對待,嚴厲不減。幾個月后,福兒“乞食無所,憔悴自歸。”細柳又說:“若能受百杖,可復讀?!睆拇艘院?,福兒一心一意讀書,考取了功名,成為顯貴。在教育自己親生兒子方面,細柳也是煞費苦心,最終使其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難怪蒲松齡先生稱贊道:“夫細柳固非忍于前子也;然使所出賢,亦何能出此心以自白于天下?而乃不了嫌,不辭謗,卒使二子一富一貴,表表于世。此無論閨闥,當亦丈夫之諍諍者矣!”
三、爭取權益的贏者
《喬女》中的喬女既為繼母又為寡婦。她身上閃耀著可貴的不被封建禮教所束縛,勇于沖破傳統封建思想的枷鎖的光芒。她果敢的去吊祭死去的孟生,撫養遺孤,同時排除眾難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幫助孟生的家庭。喬女托孟生生前好友林生寫狀紙,但林生卻屈服于村里惡勢力的威脅,“閉戶不敢復行”,喬女出于報答孟生的知己之情,早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往官府告狀。村中無賴能用刀子去威脅林生,亦可威脅喬女,但她毫不退縮,讀之不得不贊嘆“喬女獨不畏白刃耶?”林生在威脅面前退縮了,而喬女卻大義凜然、堅持抗爭,為孟生爭取權益,這一舉動遠遠超過了報答孟生所體現出來的意義。
為孟生保全家產與孩子的過程充滿了艱辛。官員問她:你是孟生什么人?喬女并沒有像一般女子那樣因為和孟生并沒有夫妻關系而羞澀畏縮,而是站在道義的立場上據理力爭“公宰一邑,所憑者理耳。如其言妄,即至戚無所逃罪;如非妄,即道路之人可聽也?!蔽垂?,喬女又到有地位的縉紳門上哭訴,終于替孤兒保住了財產。喬女跟孟生的感情,實際上是精神戀愛而已,但母親偉大的母愛使得她像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孟生的遺孤,架起了母親所具備的堅韌品格、反抗精神的清晰輪廓。喬女雖因自身殘疾和寡母的身份受盡了世間譏諷嘲笑,卻因重情重義成為世間罕有的奇女子。在封建社會里,女性往往只是作為男性的陪襯,而已為人母的喬女卻撐起了男性本該支撐的天空,以自己的柔弱血肉之軀為家庭爭取權利,成為家庭的主心骨,在平凡的母親群像中成為閃耀光芒的最大贏者。
蒲松齡筆下的母親形象可以說是新時代的某個思想符號的代表,某種可貴精神的象征,某類珍貴情感的定格。在中國古典文學鏡像畫廊里,是蒲松齡在女性形象塑造上完成了小說家讓“最活生生的人物站起來”的重任,讓母親形象在文學作品中以新的姿態新的審美新的藝術價值出現的,新型的母親形象賦予了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新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蒲松齡,王刻.聊齋志異校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8.
[2]雷群明.聊齋藝術通論[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0.
[3]朱一玄.著聊齋志異-資料匯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4]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M].齊魯書社,1997.
[5]王恒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6]吳志達著.中國文言小說史[M].齊魯書社,1994.
[7]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