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直接決定著譯作是否成功,所以譯者的主體性是不可忽視的。受到闡釋學理論的啟發,作者認為譯者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主觀能動性及創造性這兩方面。本文旨在對譯者的主體性進行界定,使其有選擇原文和翻譯標準的權力,讓譯者主體性得到社會的認可。
關鍵詞:主體性;闡釋學;主觀能動性;創造性
一、引言
近年來,對于譯者的研究都集中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及其在目標語言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楊武能分析了譯者的道德心理與社會文化心理。并從闡釋學的角度討論了翻譯的本質和特征。他認為翻譯是一種闡釋,貫穿了翻譯活動的整個過程,而譯者無疑是這個過程的主要承擔者。本文旨在分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并號召人們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做貢獻給予足夠的尊重。
本文分為四個章節,第一部分為引言部分。第二部分介紹了本篇論文研究的理論背景。第三部分主要論述了譯者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二、理論背景
闡釋學是20世紀60年代后在西方廣泛流行的一種文化思潮。其起初并不是專門針對翻譯研究的,而是針對藝術作品的解釋而言。但是由于對藝術作品的闡釋在許多方面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的解讀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一切翻譯就已經是解釋,我們甚至可以說,翻譯始終是解釋的過程,是翻譯者對先給予他的語詞所進行的解釋過程”(羅選民;屠國元,2003:12)。所以,闡釋學理論對翻譯研究也極具參考價值。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充分肯定人們的“偏見”。但是,當譯者面對文本時,他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把其思想融入到文本中;當他闡釋文本的意義時,即使他希望自己是完全客觀,文本的意義還是成為了自己的解釋方式。但這一過程也帶來了譯者的主體性。
三、譯者主體性的具體表現
由以上的闡釋學理論可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是消極地接受文本,而是積極地創造文本。闡釋學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也就是譯者對原文本在自身理解之后,對其進行的再一次解釋。這些都無不顯示著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而譯者主體性具體表現在其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這兩個方面。
(一)譯者的主觀能動性
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是其在翻譯過程中做出的一系列選擇,其中譯者的詞匯選擇最能表現其主觀能動性。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由于自身的偏好不同,用詞也會不同,例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英譯,在翻譯“紅杏”一詞時,卓振英用“flaming”一詞來突出了“紅杏”中的紅彤彤的色彩,而許淵沖則直接將其翻譯為“apricot”沒有突出其色彩。又如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片段對話中的“說著,跳躥躥的引著劉姥姥進了后門……”楊憲益夫婦將“跳躥躥”翻譯為“scampered” 很好的表現了孩子蹦蹦跳跳走在前面卻又很熱心的給劉姥姥引路,極具畫面感。霍克斯則將其直接翻譯為“Led”,顯得譯文少了些情感,多了些呆板。
以上譯文都有著自己的特點,這里并不是為了比較誰的譯文較好。而是通過列出這些譯文來說明,雖然譯者在翻譯時被詞的固定意思所限制,但是譯者仍然能在翻譯過程中運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他們的傾向來產生不同的譯文。
(二)譯者的創造性
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影響,譯者需要激發讀者的認可感,以此達到與原文本相同的藝術效果。這說明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一種需要譯者創造力的創造性活動。而這種創造性恰恰表現了譯者的主體性。這種創造性翻譯在廣告翻譯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由于廣告的特殊性,譯本必須達到“醒目”或“醒耳”,以便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所以在廣告翻譯中,為了達到最好的翻譯效果與最大程度傳遞原文本的目的,譯者通常會進行創造性翻譯。例如UPS快遞公司的廣告“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譯者并沒有按照原文將其翻譯為“我們愿意給顧客高于或超出使命的服務”,因為這種翻譯并沒有達到“醒耳”的效果,也不符合廣告的形式。為了達到更好的市場效果,譯者將其創譯為“殷勤有加,風雨不改” 這樣,創譯后的譯本不但傳遞出了原文本的精神,而且其簡潔性與工整性會讓消費者對其印象深刻。
四、結語
主體性是翻譯活動中譯者的內在特征。“闡釋學認為譯者不是被動的接受文本,而是主動地創造文本。其基本理念是,對源文本的真正理解是對其進行創造性的重新闡釋,”(張德讓,2001:34)這為譯者主體性研究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作者將譯者的主體性分為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并從譯者詞匯的自主選擇上對其主觀能動性進行研究,從廣告翻譯的創造性上對其創造性進行研究。
譯者主體性研究是翻譯研究中的一個熱點。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和重視譯者的主體性,以使他們得到應有的地位,同時,我們應該避免對這一問題的過度宣傳,以辯證的態度看待譯者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1]羅選民.屠國元.闡釋與解構:翻譯研究文集[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2]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6).
[3]許鈞.“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1).
[4]張德讓.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與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