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論文用聲學語音學的理論和方法對蒙古語標準音元音進行 了系統的定量、定性分析。如元音基本要素,元音的舌位與共振峰,各種元音的聲學區別,詞首元音等問題做出了總結性的見解。
關鍵詞:蒙古語元音;舌位;共振峰
一、元音的基本要素
音長(D):音長是指聲音的長短,它決定于發音體振動時間的久暫。發音體振動持續久,聲音就長,反之則短。
音高(FO):聲帶振動頻率,表現在基頻上,每秒鐘聲帶顫動次數。頻率高聲音就高,頻率低聲音就低。單位是赫茲。
音強(A):聲音大小,表現在語圖濃度和音強線上,聲波振幅的大小。音的強弱是由發音時發音體振動幅度(簡稱振幅)的大小決定的,兩者成正比關系,振幅越大則音越強,反之則越弱。單位是分貝。
音色:區分詞義的重要信息,表現在共振峰模式上。
二、元音舌位和共振峰模式的對應關系
把實驗結果進行元音舌位特征描寫時參考2005年的元音舌位圖的F1,F2值。聲學參數與語音學術語對應如下:
F1:200HZ-350HZ為高 F1:350HZ-400HZ為次高
F1:400HZ-500HZ為中高 F1:500HZ-550HZ為央
F1:550HZ-650HZ為中低 F1:650HZ-800HZ為次低
F1800HZ以上為低 F2 > 1600HZ為前元音
如F2在1200HZ-1600HZ之間為中元音 如F2<1200HZ 為后元音。
1.元音開口度(舌位高低)與F1有關。開口度大(舌位低)F1值大,開口度小F1值校。
2.舌位前后與F2有關。舌位靠前F2值大,舌位靠后F2值小。
3.舌尖翹起的程度與F3有關。翹舌音的F3比較低。
4.唇形影響F2,唇形導致F2降低。
三、各種元音聲學的區別
1.短元音于長元音。主要區別在于音長上(時長),舌位上也有所不同,長元音舌位三角大于短元音的舌位三角,長元音發音更到位。
2.單元音和復合元音。主要表現在舌位變化上(共振峰)。
3.鼻化元音和非鼻化元音。在發普通元音是軟腭和小舌上升,氣流只通過口腔,而當我們發鼻化元音時,氣流同時流經口腔和鼻腔,元音帶上了鼻音色彩。和非鼻化的元音相比,口腔和鼻腔共振會發生耦合。口鼻耦合的結果使得被鼻化的元音的第一共振峰下降,并形成一個新的共振峰,一般稱為鼻音共振峰。
4.松元音和緊元音。元音第一共振峰和第二共振峰的振幅差值在區分元音松緊上是一個有效的參量。在蒙古語中緊元音最大的特點是F1的升高(舌位降低)和F2能量的加大,使音色較響亮。緊元音的舌位(F1)低于松元音。
5.半元音。也可以認為是濁擦音,語圖上表現為能量較弱的共振峰橫杠。半元音[j]相似與元音[i],其F1比[i] 元音更低而其F2比[i] 元音的F2更高。半元音[w]相似與元音[u],其第一二共振峰比[u] 元音的更低。
四、蒙古語詞首元音和非詞首元音
詞首音節中有[?].[?].[?].[?] .[?]. [?]. [o]. [u]. [?]. [?]等10 個短元音。非詞首音節中有 [?].[?].[?].[θ] .[?]. [?]等6 個短元音。
[?]:低(開),央,展唇,緊元音。
[?]:中高(中閉),中(略高而前),展唇,松元音。
[?]:高(閉),前,展唇,松元音。
[?]:中高(閉),前,展唇,緊元音。
[?]:次低(開),后,圓唇,緊元音。
[?]:正中,后,圓唇,緊元音。
[o]:中高,后,圓唇,松元音。
[u]:次高,后,圓唇,松元音。
[?]:中低(開),前,展唇,緊元音。
[?]:中低,前,圓唇,緊元音。
[?]:中,央,展唇,緊元音。該元音只在詞首有[?],[?],[?],[?]等緊元音的音節之后,以[?],[??],[?],[j]之外的輔音開頭的非詞首音節中出現。
[?]:次高,央,展唇,松元音。該元音只在詞首有[?],[i],[u]等松元音的音節之后,以[?],[??],[?],[j]之外的輔音開頭的非詞首音節中出現。
[?]:中,央,圓唇,緊元音。該元音只在詞首有[?],[?]等松元音的音節之后,以[?],[??],[?],[j]之外的輔音開頭的非詞首音節中出現。
[?]:次高,央,圓唇,松元音。該元音只在詞首有[o]等松元音的音節之后,以[?],[??],[?],[j]之外的輔音開頭的非詞首音節中出現。
[?]:高,前,展唇,松元音。該元音只在詞首有[?],[i],[o],[u] 等松元音的音節之后,以[?],[??],[?],[j]之外的輔音開頭的非詞首音節中出現。
[?]:中高,前,展唇,緊元音。該元音只在詞首有[?],[i],[o],[u] 等松元音的音節之后,以[?],[??],[?],[j]之外的輔音開頭的非詞首音節中出現。
參考文獻:
[1]呼和.蒙古語語音實驗研究[M].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2]白音門德.蒙古語實驗語音學研究[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