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家在審美創造中自覺或不自覺、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帶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積淀性。中國繪畫與西方審美在各自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兩種藝術雖然在基于各自文化積淀上傳承發展,卻在歷史的交匯點上,走向了結合,探究中國繪畫和西方審美相結合,有利于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中國;繪畫;西方審美;傳承;創新
中國繪畫作為特殊的文化載體,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底蘊的積淀。中國繪畫之所以能夠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經久不衰,與其能夠與時俱進,有著密切的聯系。探索中國繪畫和西方審美相結合的傳承與創新,探索鉤沉稽玄、探幽發微、考鏡源流、傳承文明,展現中國繪畫這一領域濫觴、形式、發展的歷史軌跡;以及探索中國繪畫與西方審美之間的結合,融入現代社會的進程,加深對中國繪畫和西方審美之間的深刻研究,有利于傳承與創新。
一、中國繪畫藝術追求與審美
中國繪畫的藝術追求,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有著鮮明的特征。中國古代繪畫中,極重神韻。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提出“六法論”,追求“氣韻生動”,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中國古代繪畫自此進入理論自覺的時期,以六法作為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標準。
中國模式的審美觀,中國畫平面色彩的文化特點在于造型與語言。中國傳統繪畫以線為主的造型方式。古代繪畫大家在線的運用上,也是各有創新。
中國繪畫的語言,有筆有墨之分。在元代繪畫中,畫家們重視主觀情趣和筆墨風格的表現,詩、書、畫進一步滲透結合。黃賓虹“五筆七墨”賦色用毛筆,毛筆的軟性與水份的作用,賦色與運墨一樣同樣有了濃淡枯濕的效果。
二、西方審美的特征發展
西方審美,講究的是理性之美。透視畫法顯示出的是客觀世界會怎樣呈現:一個近大遠小的三維空間,最主要的是,這近大遠小是按科學的比例給出的,使繪畫成為整個時代的示范學科。
焦點透視形成了西方人取景框式的審美視線,在這樣的審視下,出現了:美的比例,三維深度,色彩變化。這樣以來,繪畫既是一個繪畫行為,又是一個文化行為。
西方審美這一客體形成的是一種西方所認為的方式:形,以幾何美的方式被突出;色,以最多彩的樣式,一色自身明暗層次的細微變化,色與色的奇妙的相互影響,客與背景的關系,可獨立可移動的立體深度,呈現了出來。
西方審美的現代變化,從印象派,到新印象派,點彩派,用科學引導的繪畫,是對科技和社會高度發展下人的存在處境的新思考,又是對現代社會高揚人對自然的勝利而造成人自身環境大破壞而發出的悲哀。西方的審美發展也是基于西方傳統文化,在發展邏輯上,也是現代西方審美對古典西方審美的傳承與發展。
三、中國繪畫和西方審美相交匯
美術家在審美創造中使用的藝術語言無論多么驚人,他所創造的視覺藝術形式無論多么獨特,都或自覺或不自覺、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帶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積淀性,即形式中積淀著歷史文化的內容,積淀著人類普遍的審美意識。藝術土壤中本源的東西就是民間藝術。
西方審美,后印象派在藝術表現上,后印象派更加強調構成關系,認為藝術形象要異于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物象,要以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達出藝術家自身的情感。他們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時,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側重于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西方后印象派的發展,也是基于印象派的文化基礎。
揚州畫派與海派對中國畫的革新都具有時代的烙印。揚州畫派,即“揚州八怪”,他們也是在傳統中國書畫的基礎上,以標新立異的精神給畫壇注入生機,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藝術潮流,并對后世水墨寫意畫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海派指的是活動在上海、江浙地區的畫家群體,屬文人畫派。海派文人善于把詩、書、畫、印一體的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傳統結合,將明清大寫意水墨畫技巧和金石藝術中剛健雄強的審美特色、強烈鮮艷的色彩融會貫通,描寫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形成雅俗共賞的新風貌。
在近現代的美術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就是徐悲鴻先生引入的“一切以素描造型為基礎”的造型方法。西方的繪畫語言是建立在建筑結構基礎之上的、以科學的透視和精確的黃金分割為基礎形式的繪畫表現形式,而這種嚴謹的繪畫精神正是中國畫的畫法中缺少的東西。所以中國近現代的美術發展,正是基于這種繪畫理念形式下的國畫圖式發展。新時代的中國畫應具有時代精神。在新時代繪畫發展的今天,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可謂百花齊放,如萬家燈火,但是真正在繪畫中找到繪畫的純粹精神理念,找到繪畫的本質屬性的人還是很少的。新時代的中國畫與西方審美在各自發展的新高度上,在兩者的共同點上,達到了融合。兩者都是傳統藝術邏輯上的傳承,在發展上都有著創新。兩者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四、結語
審美藝術語言在發展中無論多么驚人,他所創造的視覺藝術形式無論多么獨特,都或自覺或不自覺、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帶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積淀性,即形式中積淀著歷史文化的內容,積淀著人類普遍的審美意識。中國繪畫與西方審美在各自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兩種藝術雖然在基于各自文化積淀上傳承發展,卻在歷史的交匯點上,走向了結合。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澤厚.美的歷程[M].三聯書店出版社,2009.7.
[3]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史簡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