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多諾是文化工業理論的奠基人,他對以電影為例的文化商品和大眾媒介作了徹底地否定和批判。這種批判理論是特殊的社會歷史語境的特殊產物。在他人為技術帶來的進步而沾沾自喜,阿多諾卻透過文化工業產品的偽個性化的表象,辨認出標準化和商品化的特質。在《啟蒙辯證法》中,通過文化工業的機械制作,電影掠奪了觀眾的思考和想象的自由。根本原因是資本極權主義利用文化工業的意識形態功能,宣傳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來操縱大眾的精神領域,實現自己的絕對領導。無疑,這是一場少數人的勝利,大眾迷失的戰爭。如果還不引起大眾對文化工業的反省,將會離自由之路越來越遠。
關鍵詞:阿多諾;文化工業;電影產業;商品化
有學者指出,并非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發明了文化工業理論尤其是其內涵的使用,而是同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瓦爾特.本雅明。在本雅明早期文論中便可看到文化工業的端倪——“小說和新聞媒體取代講故事的人而成為文化的主要消費形式”。[1]本雅明也在其經典文論中講:“靈韻的消失使真正的藝術消失了,藝術變成了大眾消費品”。[2]雖然,本雅明預示到了大眾和消費的運作機制,并由此道出藝術淪落為消費品的原因——光韻的消失。但是,阿多諾強調,“文化工業”之概念不是且不等于大眾文化,“文化工業與民眾藝術截然不同,必須嚴格加以區分”[3]。文化工業既不是自發地從大眾那里生發出來,也不是當代流行文化形式,而是工業時代的文化藝術的生產。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是法蘭克福學派甚至文論史上完全地對文化商品進行批判的首次發聲。因而,我們研究阿多諾的文化工業批判理論之時,更應該考慮其產生的特殊性。
一、當時的特殊的社會歷史語境是形成文化工業批判理論的外在因素
在二戰期間,法西斯極權統治在德國盛行,阿多諾受到法西斯的迫害,流亡到娛樂高度發達的美帝國主義。美國是發展最快、最成熟的文化工業大國。在這里,阿多諾接觸的是電影等大眾媒介帶來的感官刺激和不適應感,這不同于以往的文化接受環境——典雅的讀書。對于三十年代的工業大國——美國而言,“電影、廣播和雜志制造了一個系統”,[4]消費者無時無刻不受大眾媒介的魅惑,認為電影屏幕上的就是外面世界正在發生并即將發生的,已經不再思考電影作為現代藝術對生活的批判價值。作為一名外來的被迫參與者,阿多諾認為資本主義將技術理性加之于大眾媒介,將文化工業變成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是一種統治者宣傳的虛假的幸福。也就是說統治階級借用文化工業具有控制輿論,壟斷思想的強大力量,終結了人的個性獨立和全面解放,這也就是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理論批判的核心命題——“經過技術理性的滲透,啟蒙為什么走向了它的反面”。[5]
此外,在德國,受到法西斯荼毒的阿多諾,對納粹主義和反猶活動的過度警覺,使他很難對美國文化甚至是美國社會產生民族認同感。法西斯統治者通過電影、廣播、報刊等大眾媒介,大力鼓吹法西斯統治等意識形態,誤導大眾認為現存的秩序為最高的等級,人人都應該遵守這種社會秩序。這種編造的社會秩序是維護法西斯主義的統治,忽視了人的主體價值。作為保守式的精英主義知識分子,處在流亡身份帶來的尷尬境遇下,阿多諾很難從藝術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當中看到技術在社會發展史上的推動作用,而是提出工業時期“除了絕望能拯救怎么外,就毫無希望了”,[6]忽視了公眾在文化工業當中能夠起到的積極作用。總之,逃亡生活造就了阿多諾典型的知識分子的氣質,對文化工業的批判是阿多諾的使命和責任。
二、法西斯極權主義的歷史語境是形成文化工業批判理論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們還應當深入理論文本之中,具體分析文化工業本身的特質造成的文化困境和人的生存難題。
在工業時代,廣大消費者所面對的產品,是通過工業化的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這種程序化制造,使藝術必然具備了商品所特有的標準化、統一化、齊質化的內在品質。阿多諾指出,文化藝術商品的細節和風格,都是被預先固定好的。“英雄突然間產生的失態,情人從男明星那里受到的粗暴對待,以及男明星對備受寵愛的女繼承人的藐視……這些細節就是作為計劃的組成部分來證明計劃。”[4]對電影細節的精心設計,不過成為了吸引觀眾眼球的娛樂工業,在這種僵化模式指導下的電影已經失去了驚顫效果,人們一旦看到開頭就可以預測到誰會受到懲罰,誰會得到贊賞的固定模式。而藝術作品中的技術運用是和藝術對象的內在邏輯及其組織不可分離,但技術理性是一種達達主義所倡導的不真實的風格。阿多諾說,“明星和導演必須很‘自然’地生產出具有一定技術特點的風格,使人們能夠適應它”,電影制片人、編劇也在文化工業中化身為專家,用貼著同樣的標簽的行語進行生產。
在標準化、商品化的特質的影響下,文化商品中的虛假的個性隨之盛行:“用卷發遮住眼睛,并以此展現自己原創力的特立獨行的電影明星等”,屏幕之外的觀眾又以模仿電影明星為榮,這種偽個性化的行為使大眾審美迅速陷入極端貧困的狀態。但在文化工業系統下的標準化生產,只有個人與普遍達成一致時,文化工業才能容忍個體的存在,個性已經虛假的表現為自然的東西。個體即使知道這種個性的虛偽,也會為了不被排斥而保持沉默,甚至使自己表現出虛偽的個性,大眾已經喪失了辨別真與假的能力。如此看來,文化工業的個性化不過是一種營銷策略,是誘使消費者上當受騙的時代。”
三、電影文化藝術在文化工業的揉碎、拼湊下變為商品,具有了分類、索引和圖式化的功能,這和文化工業對電影藝術產品的“袪魅”和“返魅”效果關系密切
要想理解此說法,首先要解釋“商品拜物教”的內涵。馬克思在《資本論》揭露了資本主義下的商品拜物教的本質:“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勞動產品變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文化工業產品包括電影產業變成了公平交易的商品,“作為文化產品的藝術產品,并不是真正的藝術,而是作為準備在市場上銷售而被生產出來的商品。在這里,重要的是交換價值而非使用價值。”[7]文化藝術品中的交換價值超越了使用價值,這意味文化藝術品中審美價值的缺失,取樂代替了快樂,娛樂代替了悲劇。最后的結果就是大眾認為“花幾個銅板,我們就可以看到價值上百萬美元的電影”,[4]滿足于這種自娛自樂占便宜的虛假幸福之中,“通過這一切,既調節公眾生活,又控制私人生存,不僅灌輸思想,而且還滲透進了人的心理結構,把確定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標準強加給人們,使人喪失內在的自由、獨立的決斷能力”[6],于是,文化工業體系在大眾“心甘情愿地上當受騙”中確立起來。
“電影宣傳使文化結成了一個整體”,工具理性的專門化操作中的電影產業,是一種滿足觀眾的輕松需要的娛樂體系,在資本權利執行機構的操縱之下,文化工業的標準化、商品化、意識形態化不斷加深,電影藝術的內在結構中的獨一無二性——靈韻的藝術精神消逝。人們處在文化工業的現代社會中,不得不接受文化工業產品的洗腦,正如人們整日都在承受電影帶給人們的精神刺激和改造,“真實生活再也與電影分不開了”,誤以為生活在一個理想的世界中,人變成了資本主義統治階級所希望的提線木偶人。而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有聲電影的出現加速地剝奪了觀眾思考和想象的空間,使大眾沉溺在電影創造的快樂至死的夢幻般的超現實中。
四、但是阿多諾在對以電影產業為代表的大眾媒介的批判之中,完全遮擋了工具理性的合理和必要的使用價值,成為名副其實的技術悲觀論
首先,阿多諾忽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電影產業等大眾媒介的興起和高新技術的運用在社會歷史發展上是一種必然趨勢。存在即合理,文化工業之所以能夠產生并流行,乃是制造文化工業的高科技正是推動人們生活迅猛提高的原初動力,無論生活、文化、藝術,還是經濟、政治、意識都已經離不開技術力量的影響。其次,阿多諾忽略了大眾本身的主體性和判斷能力,過分強調觀眾在電影光環之下的受控性和被動性。電影作品是因為人類的內在需求而產生并存在和發展的,從編劇的改寫到影片的殺青都是人作為主體在參與,在這一過程中,人必將充分發揮想象、創造、表達等自主能動性,對文化藝術進行有意義的探索和發現活動。當然,隨著文化工業對生活和大眾的更多了解,阿多諾在晚期意識到對文化工業的管窺之見,“在1969年的《閑暇》,他已反復思考文化工業操縱大眾意識的限度問題了”。[8]阿多諾充分展開在電影產業發現的種種問題,對于文化工業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批判和否定,今日來看,我們應當學習這種尖銳的反駁的研究能力,對于學者在任何一個領域的研究和嘗試都是必需而且首要的品質。
參考文獻:
[1]胡翼青.文化工業理論再認知:本雅明與阿多諾的大眾文化之爭[J].南京社會科學版,2014(12).
[2]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明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
[3]西奧多·W·阿多諾著.文化工業述要[J].趙勇譯,(美)曹雅學校譯.貴州社會科學,2011.6.
[4]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多諾著.啟蒙辯證法——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M].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5]趙勇.阿多諾<文化工業述要>的文本解讀[J].貴州社會科學,2011.6.
[6]歐力同,張偉.法蘭克福學派研究[M].重慶出版社,國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1990.8.
[7]王鳳才.批判與重建——法蘭克福學派文明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8]杜彩.論“文化工業”批判理論的復雜性[J].現代傳播,2011年(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