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隨著電子技術的飛躍發展,手機的利用人群急速擴大,手機短信也全面大眾化起來。但是手機短信與面對面的會話不一樣,看不到對方的臉,也不能辨別對方的聲音語調。一不小心會引起爭執和誤會。并且由于手機短信篇幅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傳達雙方的意圖,容易造成雙方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另一方面,拒絕的語言行為是違反對方的初衷,必然會有損害人際關系的風險,很可能傷及請求一方和拒絕一方的顏面。因此可以說拒絕的語言行為是一種很難把握的語言藝術。因此通過手機短信的方式表達拒絕的語言行為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
關鍵詞:研究;語言分析;發展
本研究通過中日大學生拒絕語言的比較對照,著重于中日兩國年輕人手機短信的拒絕語言表現,捕捉待人接物的特征,禮貌用語的使用方式,探索中日拒絕語言行為的異同,考察中日兩國不同的社會形態。
「意味公式的定義」在調查過程中選取「意味公式」進行統計。所謂「意味公式」就是指構成談話行為的最小語言單位。
「意味公式的分類」
這次的問卷調查選取了以下共13個意味公式進行調查。
1.直接拒絕2.謝罪3.愿望4.理由申訴5.代案提示6.條件提示7.以后的約定8.阻止對方的嘗試9.不熱情10.稱呼11.語氣停頓的表現12.玩笑 13.感謝
「調查方法」
本研究在編輯手機短信時利用親疏關系、委托事情的負擔輕重程度這兩種因素以及短信文體的鄭重程度這三要素相互組合,根據負擔輕重程度的不同,設定兩個不同場景。把設置好的場景通過手機短信的方式編輯好發送給被調查者,讓他們以拒絕的表現方式回信。
共設定兩個場景:一 借筆記參考(負擔較輕) 二 上課請假的委托 (負擔較重)
并設定兩個委托狀況:1 關系親密的朋友發來的非鄭重短信2關系疏遠的友人發來的較鄭重短信。把以上負擔輕重程度不同的兩個場景和兩個委托狀況相組合,一共構成四個調查項目,筆者通過手機短信的形式做成調查問卷發送給被調查者,并研究他們的拒絕短信。
「調查結果」
日本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很顯然日本大學生的意味公式出現的頻率比中國大學生要高。并且從親疏關系和負擔程度來看,與對方的關系越親密,意味公式使用的頻率越低。而且隨著負擔程度的增加意味公式出現個數的平均值也增加。這個大概是因為面對負擔較重的事態,需要使用更多的語言來解釋,以免引起誤會。
在面對關系親密非鄭重的短信時,日本大學生辯解的出現頻率最高。直接拒絕、謝罪、代案的出現比例也遠超中國大學生。愿望的表現只出現在日本大學生當中,在中國大學生當中沒有出現。中日兩國語言在親密非鄭重短信中,都沒有出現感謝的語言表現。在關系疏遠鄭重的短信中,日本大學生使用最多的就是謝罪。沒有熱情以及感謝的表達方式只在日本大學生中出現,中國大學生中沒有發現。
在負擔較重的場景中,日本大學生使用最多的是謝罪,直接的拒絕,日本大學生使用的也較多。在負擔較輕的場景中,日本大學生用得最多的是代案提示,跟負擔較重場景相比,處于絕對的壓倒性優勢。條件提示、感謝的表達方式中日都沒有出現。
中國大學生調查結果:與日本大學生相同,與對方關系越親近,使用意味公式的頻率越低。并且事態越嚴重意味公式出現個數的平均值更加高。
在親密非鄭重場景中,和日本大學生相同,辯解理由的出現比例最高。中日兩國在親密非鄭重場景中沒有出現感謝的語言表現。在疏遠鄭重場景中,中國大學生使用最多的是辯解。沒有熱情,感謝僅僅在日本大學生中出現。
負擔較重場景中,中國大學生使用最多的是辯解,語氣的停頓和代案提示的出現比例,中國大學生使用的更多。負擔較輕的場景中,中國大學生使用最多的是辯解,阻止對方想法的嘗試在中國大學生中更多的被使用,幾乎是日本大學生的兩倍以上。條件提示、感謝的表達方式中日都沒有使用。
「考察與分析」
日本大學生在拒絕短信中意味公式的使用頻率更高,充分體現了日本大學生在拒絕表達中更加注重修復人際關系,避免人際關系遭到破壞。在回復關系疏遠鄭重文體的短信時,更加注重保持距離感,不想讓對方打擾自己的生活,以及侵入自己的私人領地的一種獨特社會心理。在回復關系疏遠鄭重文體的短信時,日本大學生盡量避免直接拒絕的表達方式 ,相對于中國大學生,日本大學生在回復拒絕短信時更加顧慮人際關系,注重人際關系的考量,并且積極修復和對方的關系。而相對于日本大學生,中國大學生在拒絕表現時,體現出中國社會較親密的一個特點。中國大學生更加積極的去探索對方的領地,走進、貼近對方生活,試圖通過親密友好來修復與對方的關系,努力做到不傷及雙方的顏面。
參考文獻:
[1]滝浦真人.日本的敬語論―禮貌用語的再討論.大修館書店,2005.
[2]任炫樹.日韓拒絕談話中的積極禮貌用語.社會言語學會社會言語科學,2004:6-2.
[3]松田美佐.年輕人的友情關系和手機的利用.社會情報學研究,日本社會情報學會,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