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辦學規模逐漸擴大,原(主)校區發展空間有限,不少高校已經形成了一校多區的格局,在此格局下,為有效助推學生成長成才,構建科學的、系統的、有效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闡述了校園文化的內涵,以東莞理工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高校一校多區管理模式下校園文化構建中存在的難題,提出構建一校多區校園文化的對策。
關鍵詞:一校多區;東莞理工學院;校園文化;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6-04-20
當前,大學一校多區現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一個普遍的事實,高校紛紛在異地增設新(分)校區,形成了一校多區的辦學格局,如何在一校多區管理模式下做好校園文化構建已經成為高校管理者要面對的現實和艱難的課題。社會需要文化,校園也不例外。校園文化作為大學歷史傳統沉淀和文化底蘊積累的精神體系,體現大學的獨特的思想內涵和文化氣質,有其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氛圍,它使校園內的師生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對既定文化產生認同,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達到教育人的目的。
當前,一校多區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校區校園文化總體上存在缺乏長遠規劃、缺乏系統性、缺乏核心價值、基礎薄弱、管理困難等問題,導致學校頻繁變換管理模式、教育方式,而身處不同校區的學生在不同階段則要不斷地調整自己去適應當下的校園文化,這大大削弱了校園文化在實現一校多區大學培養目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新(分)校區校園文化氛圍的缺乏已成為學校管理的突出問題。
一、一校多區管理模式下校園文化構建存在的難題
1.校園文化構建缺乏系統性、缺乏長遠規劃
“一個大學”的理念是多校區校園文化構建的基礎,很多高校在一校多區管理模式下,往往忽視校區文化的系統規劃,未及時對校園文化進行重組和融 合,出現重主(原)校區文化、輕新(分)校區文化現象。比如,東莞理工學院校部機關留在松山湖校區,莞城校區被定位為分校區,只設立相對比較簡單的管理架構(莞城校區管委會),對大一年級的學生開展教育管理工作。這一方面使得莞城校區有非主體化的傾向,極易受當地外部環境的影響,發展出多個異于原校園文化的組織文化,減弱了大學整體的文化特征,減弱原有校園文化的影響力和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原校區的校園文化沒有得到有效、完整的利用和傳承,導致校園文化輻射力大大減弱,而新(分)校區則從一窮二白開始摸索,有些措施缺乏長遠規劃。
2.新老校區的地域間隔容易阻礙學校文化的融合
一方面,新(分)校區學生缺少歷史文化積淀,缺乏人文思想的熏陶。如東莞理工學院莞城校區距離松山湖主校區有幾十公里,大部分教師居住在松山湖校區,而莞城校區黨政管理人員少,師生員工少,基礎設施少。教師上完課就離開課堂趕班車,學生與教職工之間缺少充分的交流與聯系,很多專業教師,只能在短短的45分鐘課堂上進行傳道授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對學生進行人文思想的熏陶。
另一方面,新(分)校區缺乏文化歸屬感。由于校區地域間隔、校園文化的交流不夠充分、信息溝通滯后等多方面原因,多校區大學面臨一個非常重大而又不易解決的融合問題,特別是校園文化的融合,校園文化沒有融合,當然也就沒有文化歸屬感。具體表現在新(分)校區的學生對主校區認同度不高,各個年級間的傳承出現斷裂等。
3.新(分)校區校園文化構建缺乏核心價值
有些高校新(分)校區的校園文化明顯缺乏核心價值,或者價值定位不清。一方面,有些學校雖然建得很漂亮, 甚至說得上是大氣豪華,但漂亮的物質設施僅僅體現了一種表面的華美或者昂貴的造價,其實嚴重缺乏或忽視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上,只局限在大樓的建設上,而沒能全面地闡釋校園文化的深刻內涵。因而,確立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則更為重要。另一方面,有些校區(比如東莞理工學院莞城校區)靠近繁華的市中心,商業氣息濃厚,各種思潮、商業行為對校園師生形成誘惑,甚至沖擊,而原校區的校園文化缺乏輻射力,導致新(分)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模糊不清,沒能構筑起具有自己“靈魂”的校園文化,缺乏特色,容易隨波逐流。
4.新(分)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基礎薄弱、管理困難
對于大學來講,校園文化的形成往往需要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因此,在新建多校區高校中普遍存在基礎薄弱、管理困難的問題。從物質基礎角度看, 新校區普遍存在辦學資源不足、辦學成本高等突出問題。如,東莞理工學院莞城校區圖書資源短缺、實驗室數量不夠、實踐教育基地缺乏等,辦學資源的短缺對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造成不小的障礙,再加上新校區缺乏傳統的校園氛圍的熏陶,更加大了新校區校園文化構建的難度。同時,由于新(分)校區的校園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構建,因此產生的多頭指揮、朝令夕改等亂象將給新(分)校區校園文化的管理帶來困難。
二、一校多區管理模式下校園文化構建的分析與對策
1.長遠考慮,系統地、科學地規劃新(分)校園文化體系
統一的、系統的校園文化對培養各校區師生的組織認同感、確立共同的組織發展目標和凝聚多校區大學全體師生的思想、行為和意志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很多一校多區的校園文化在客觀上存在著“散”“全”“雜”的情況,多校區辦學必須統籌考慮,立足長遠發展,系統部署,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去促進學校各個校區整體素質、管理水平的提高。
(1)全局規劃,明確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要加強多校區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更重要的是各級領導必須充分重視校園文化對多校區大學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舍得投入,加強對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宏觀戰略研究,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多校區大學發展的總體規劃,使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真正成為一校多區大學辦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為了確保校園文化的統一性和傳承性,體校大學獨特的價值取向,必須在一校多區校園文化建設之初就首先明確學校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找到主方向、確立主心骨,才能實現構建優良的校園文化的大局。如東莞理工學院的校訓——“學而知不足”不能只雕刻在碑石上,而應該有意識利用不同的教育平臺(網絡)、活動形式在各個校區進行系統的意義討論和體驗學習,使得這個體現校園文化核心價值的校訓能夠得到廣泛宣傳,深入人心。
(2)科學整合、優化利用教育資源。校園文化建設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機統一。學校應統籌兼顧,充分整合多校區軟硬件資源,努力實現校園文化的融合、傳承,體現同是一所高校的共性特征。各校區人財物資源的配置,都必須從有利于全校整體發展、有利于提高整體效益、有利于絕大多數師生利益出發,統一協調,統一規劃。如東莞理工學院在硬件上兩個校區環境不同,條件不同,資源分布也不平衡,因此,學校應統籌規劃,使得學生在大學的四年里能夠分階段地、有效地利用學校的硬件資源;在軟件上,應打造多校區網絡共享平臺,在所有校區充分共享品牌活動(如挑戰杯競賽作品)、精品課程等教育資源,使之擴大影響范圍,提高教育效用,營造統一的、融洽的校園氛圍,實現校區文化的共融。
(3)發揮網絡作用,減少因地域間隔所造成的學校文化斷裂。當前,信息網絡技術的高效應用在多校區管理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新興媒體,它作為大學生青睞的對象,是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把新興媒體作為構建校園文化的新陣地、新渠道、新形式和新載體,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使各校區信息互動,資源共享,實現校區間文化交融,并在一定程度上節省管理成本。比如,東莞理工學院可以建立兩校區共用的辦公平臺,開拓學生活動網絡平臺等。可以由學校統一打造網絡平臺——“東莞理工學院名師大課堂”,在這個網絡平臺上發表教學內容和探索性文章,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想認識,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意見。教師還可以利用微博的形式努力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地對人文知識和意識進行探討。這些舉措都能對多校區的校園文化構建起到很大的作用。
2.統籌發展,實現校園文化的有效傳承和創新
校園文化建設是傳承和創新的累積,既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要發揮校區特色,取長補短,去偽存真。對于新(分)校區而言,應堅持統一性和創新性的結合,要對校園文化構建方案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主要內容、基本要求、工作任務、主要措施進行認真探索,建立一套能夠兼顧新老校區的生源素質、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實施方案,實現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一方面,要傳承與發揚學校獨有的大學精神,比如校訓、校風、道德規范等。在開展學生活動時或重大場合應注重對主校區校訓、規章制度的宣傳,使用規范的、富有學校特色的各類標識,不失時機地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學校的文化標識。
另一方面,創新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永恒主題,要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在繼承中求發展、謀創新,形成具有自我靈魂的校園文化特色,升華學校精神。比如,可以把校園中發生的某些事戲劇化和形象化,來生動地宣傳和體現學校的價值觀,使學生通過這些生動活潑的活動來領會校園文化的內涵,使校園文化寓教于樂。東莞理工學院莞城校區靠近繁華的市區,有足夠的便利條件與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共同開展各種形式豐富、生動有趣的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利用這一優勢讓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的品牌效應注入到校園文化中,形成特色。
3.注入基層元素,發揮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校園文化構建是教師和學生等基層個體長期互動的結果。師生個體的精神面貌、特質、素養和對校園文化的行為努力都將影響校園文化的構建。一方面,學校的校園文化主要是由教師創造和營造的,要不斷強化教師培育校園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價值觀和人才觀,嚴謹治學,愛崗敬業,以身立教,以德育人,形成優良的教風,為培育優良的校園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厚重的大學精神,這一點對東莞理工學院這樣的地方性高校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學生是校園文化構建的參與者,特別是學生干部,他們通過充滿生機的行動和豐富的活動平臺,將在校園文化構建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在多校區校園文化構建中發揮強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偉利.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路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0(17).
[2]沈 紅,陳運超,廖湘陽,等.多校區大學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3]譚 君,楊衛軍.試論多校區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J].理論導報,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