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的競爭力在不斷提升,其中創新科技成為提高競爭力的有力武器。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建設成為新時期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本文對創新人才的心理素質特征進行了分析,并且嘗試對培養創新人才的模式進行構建。
關鍵詞:創新人才;心理素質特征;培養
一、創新型人才的概念
所謂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他們不僅具有創造性的思維和創新能力,還具備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品質。另外一種說法強調創新型人才必須在某個領域做出貢獻和研究成果。如郝克明所說:創新型人才是指在各個領域,尤其是科學領域和技術領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擁有創新的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才。
二、創新人才的心理素質特征
1.合理的知識結構
創新人才首先必須具備的是合理的知識結構,在知識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礎、淵博的學識。所謂人才就是在某個領域具有淵博知識的人,這樣才能為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加強提供知識基礎。
2.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創新人才在具備了基本的知識技能后,還要具備一定的能力結構,比如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遇到問題后,能通過自己的創新能力來解決問題。在處理任何事情上都能綜合運用自己的能力,加上創新能力來解決遇到的困難。除了創新能力外,還要具備敢于實踐的精神,遇到問題不退縮,勇往直前。
3.良好的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是指創新人才在心理層面上應具備的素質特征。創新人才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具體可以表現為在事業上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遇到問題不退縮的勇敢追求精神;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抵抗一切外來因素帶來的壓力;與他人協調合作,共同促進發展的能力等。這些強大的心理素質特征都是一個創新人才應該具備的品質。
三、創新人才心理素質的培養模式
1.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培養模式
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因此就要加強對創新人才多元化模式的培養。不同的高校要開設不同類別的專業課程,加強對學生知識技能多方面的培養,面對不同的專業領域要做到全面發展,在共同進步的基礎上打造創新人才的多元化;另外在百花齊放的發展環節中,還應該抓住個性化的發展,突出創新人才的個別領域發展,尤其是一些高精尖領域,比如高科技領域等,在這些領域稀缺創新的人才,因此要加強個性化的培養模式。
2.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培養的模式
學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沃土,學生在學校的時間特別多,高校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在高校課程的結構方面,學校要進行優化。一方面是對基礎理論課程進行拓寬和縱向加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交叉性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因此要加強文理科之間的聯系,不能停留在本專業知識的學習上,要拓寬知識面,學習相關的科目,加深知識培養。另一方面,要開設綜合性的課程和講座,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綜合教程,為課程教學開辟新道路,為培養創新人才打好基礎。
3.多途徑培養創新能力的模式
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高校要改進教學內容,為學生們提供先進的時代內容,為學生的課堂注入新鮮的活力,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教師為學生提供新的科研成果,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除此之外,還要加上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擁有創新的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將創新精神投入到實踐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為培養創新人才做出貢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高校在教學課程上,應當采取多途徑的方式為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實踐過程中來,為培養創新人才做準備。
參考文獻:
[1]李如齊.論創業型人才的心理素質特征與培養模式構建[J].江蘇教育研究,2009(34):8-11.
[2]王 星,郭 曉,付楊林.基于創新型人才階段性素質特征的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5(3):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