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最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倡導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與“合作精神”,有利于改變“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筆者根據初中英語的學科特點和本人的教學心得,談談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正是激勵、喚醒、
鼓舞的一種藝術。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在于課堂情境的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是提高中學英語教學實效的一條重要途徑。恰當的英語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置身于英語氣氛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如七年級“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以分組討論的方式導入主題:你是通過何種交通工具上學的?然后小組匯報。又如教“Kang Kang’s birthday party”時,把英語歌曲Happy birthday作為課前導入,然后開展聽歌填詞活動,在聽音樂中完成主要詞匯的學習,為全文閱讀掃清生詞障礙,做到一箭雙雕。八九年級的學生在心理上已經逐步走向成熟,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因而在導入方面也要從簡單逐步向深奧抽象知識過渡。如,九年級“Knowing about China”一課中,在學習中國歷史名人孫中山的文章之前,我們可以從當代社會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名人說起,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偶像,然后導入到Sun Yat-sen,消除學生學習英語的畏懼感,讓學生有話可說,氣氛熱烈。因此,只有根據課文內容,創造不同的教學情境,才能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靈活教學,讓英語課堂更加精彩
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必要的選擇,大膽創新,形成新的教學主題。新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靈活教學是提高中學英語教學實效的一條重要途徑。如教材中,有一課是關于學校的。課文句子發音生澀又較長,學生不易接受,為使學生不厭倦,我帶學生到學校各處現場學習,操場、教室、圖書館。這樣,學生的興致來了,那些原來他們認為枯燥無味的單詞變得生動有趣。通過實踐證明,在英語課堂上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
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因材施教”。英語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綜合性、探索性、邏輯性和應用性等。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教師在教學上要更新觀念,不能以題論題,盲目訓練,而應根據大綱、教材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共同目標和分層目標。在把握教學共同目標的同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對于優等生可以設計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培養他們深刻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創新能力。對于中等生,主要促進他們對教材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把他們培養成班級的主力軍。對于后進生,主要加強他們的思想教育,增強他們對于學習的認識,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四、設障立疑,激發探究
思維都從疑問開始,疑問是學生思維的起航點。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設障立疑,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由被動學習進入主動、自覺的學習狀態,從“要我學”進入“我要學”的境界。教師在設障立疑時要注意把握時機,注意問題的適當性、趣味性和有效性,通過“問題陷阱”,讓學生在解答問題時不知不覺掉進“陷阱”,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然后想方設法爬出“陷阱”,進而引出課堂教學主題。
總之,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那 銀.初中英語教學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5).
[2]張 艷.初中英語自主——合作學習的實踐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