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數與代數知識解決問題是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學好這一內容,在數學教學中具有積極作用,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在這項內容的教學中,筆者認為訓練學生的提問意識和能力應放在首位。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提問意識;數學教學
首先,平時的課堂教學大都是情境中出現一個數學問題,老師帶領學生讀懂題后解決問題。學生雖然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學習比較被動。如何激活課堂,讓學生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是一項有效的措施。
其次,學生會提問,讓學生從提問中學會整理數學信息,運用數學信息,從而達到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創新意識。
最后,在訓練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提高。
那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問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第一,課堂情境教學中,教師不出示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再解答。例如,在教學低年級“采松果”一課時。課上,我沒有說出書中的兩個問題,而是問學生:“你們能根據條件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老師很難預見的,在課堂上,學生不僅提出了常見的“松鼠媽媽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小松鼠比松鼠媽媽少采了多少個松果?”這些老師預設的問題,居然還提出了“小松鼠還要采多少個松果就和松鼠媽媽采的一樣多?”不得不說,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老師不可能完全預見的。如果長期對學生進行訓練,學生的提問的能力肯定能有很大的提高。
第二,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訓練學生提問的能力。我在課堂上也試過用這種方式組織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剛調到現在所在的大橋中心學校時,我告訴課堂上的學生,以前教過的某班學生,他們在學習這一課時,曾提出過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現在老師考考你們,請你們來提問,看看你們能不能提出和他們同樣的問題?學生的斗志一下子被激起,提出了許多問題。課堂氣氛馬上活躍了,每個人都在積極思考,那個“以前教過的某班學生”提的問題(例題中的問題)立即浮出了水面,本堂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自此以后,這個班的學生提問的意識漸漸加強,經常在完成書中的例題以后,舉一反三,多問多思,數學思維開闊了。
第三,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提問進行適時點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新課程標準擬定的教材很注重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經常會出現“請你根據以上條件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解答”的題目。在北師大版教材數學三年級下冊課本,就有這樣的題目。在教學這一題時開始時學生問的都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問題。直到一名學生提出“買兩個羽毛球拍和一筒羽毛球需要多少元?”在學生解答完以后,師趁機問道:“你為什么要這樣買?”生答:“這樣買回家和我姐姐打羽毛球去。”師問其他同學:“你們覺得怎么樣?”學生紛紛點頭。馬上有學生提問:“買兩個乒乓球拍和一筒乒乓球需要多少元?”……生活處處有數學,對于在課堂上巧妙生成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老師沒有直接表揚學生,但一句小小的“你為什么要這樣買?”“你們覺得怎么樣?”學生提問的思路馬上打開了。
第四,在課堂上多鼓勵、表揚學生的提問。不僅是在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方面,在教學的很多地方,教師都要多表揚。大人都愛聽表揚的話,更何況是幾歲的孩子。記得在“國培計劃”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訓中,有位優秀班主任說過這樣一件事:一群長大后的學生拜訪她時,曾開玩笑地說:“老師,現在回想起來,那時您曾忽悠過我們多少次啊!”這段話給我的感受很深,作為老師,我們都曾這樣地“忽悠”過自己的學生。在聆聽西南大學附中名師張萬國老師講座時,也有同樣的感受。他說:“教育就是‘騙’!”這個“騙”,是對學生的鼓勵,對學生的循循善誘,是教育學心理學上所提倡的羅森塔爾效應。 “你非常善于聯想”“你能將數學運用到生活中了”“你是有心的人”“你的思維很有發散性”“你提的問題很獨特”等,這些鼓勵性的語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地提問。
參考文獻:
[1]厲相平.小議優化數學教學過程的有效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2).
[2]程繼宏.小議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數理化學習,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