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的學習分為專業英語和非專業(公共)英語兩大類。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重視度很高,而一些非英語專業學生僅僅是為了拿學分或者過級,應付式地參與英語學習,學習成績和效果較差。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對各類人才英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面向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大學公共英語選修課隨之產生。近十年來,國內大部分高校已經陸續開設各類大學公共英語選修課,但是許多學生選擇此類課程目的往往是為了獲得學分,完全沒有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也沒有認識到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及實踐意義。可見,作為大學公共英語必修課的補充和延伸,大學公共英語選修課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研討式教學法源于早期的德國大學,現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高校中的一種主要教學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中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管教、學生受教的教學狀況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日益注重提高能力和素質的現代社會,其弊端日益明顯,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為探索在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許多學者也大膽進行教改實踐。1997年,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郭漢民教授打造了全新的研討式教學模式。研討式教學模式即把研究與討論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由教師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查找資料,研究、討論、實踐、探索,最后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不但懂得知識,更掌握技能。其中,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更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是以專題為內容、以研討為形式的教學方式,主要包括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測評反饋三個階段。教師指導學生針對某個專題進行研究和討論,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各種信息資源,發揮各自優勢進行團隊合作,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004年,教育部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這是一部指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要考慮不同基礎的學生,培養學生較強的應用和交際能力,既要保證英語水平的穩步提高,又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以滿足不同專業的發展需要。因此,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適合新形勢下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要求。
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國內多位專家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他們從不同側面對專題研討式教學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積極推行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但是,其在實際教學運用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想要提高教學效果,亟須轉變教師陳舊的觀念,更新知識結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專題研討,還要解決教學管理與測評制度等一系列問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理論意義:通過研究,將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引入大學公共英語選修課教學,借助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的教育理念和新穎的教學方式,改善大學公共英語選修課教學模式,為教學注入新的內涵與活力,使之更符合新世紀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作為長沙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最大的英語學習群體,大學非英語專業的這種全新的選修課教學模式的嘗試,也為英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提供了理論參照。
實踐意義:通過研究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及其應用,探討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指導下的大學公共英語選修課教學新思路,對全面提高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都是有很大益處的。同時,這也是與時俱進、順應外語教學發展方向的必然要求和產物,對拓寬廣大學生就業面,增強學生就業技能,提高學生就業率都有重要意義。
三、具體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
大學公共英語選修課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改革的總體思路是:根據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政策,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以強化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加強學生學習自主性和師資隊伍建設為重要抓手,加強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和教材建設,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積極探索符合我院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學習的大學公共英語選修課教學方法,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具備現代意識和綜合應用能力的新世紀人才。
研究內容:面向所有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科學設計大學公共英語選修課中全新的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的課程體系,進行語言技能類、語言文化類、語言綜合應用類等多種課程的分類設置,以滿足不同年級、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學生多樣性選擇的需求。進一步激發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轉變學生學習英語就是應付過級的陳舊觀念,開發學生綜合運用英語交際的潛能,增強學生把自身專業知識與英語知識高度結合的能力。
研究目標:在各個不同的大學英語公共選修課設置中,以專題研討的形式,在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中,以專題為教學基本單元,在教師調控下,以學生自主研究作為知識傳遞的基本形式,將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綜合運用于各個教學環節,對全院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英語語言類、文化類、綜合技能類知識的培養。改變原有的“教與學”模式,采取教師“導”、學生“演”的“導與演”相結合的方式,把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轉變角色觀念相整合,不僅有助于真正建立起尊師愛生的良好關系,更加有助于全面提升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
研究方法:①通過有針對性地為各個非英語專業開設相關大學英語公共選修課程,組織專家、成功人士的講座等方式,強化學生的英語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②采用專題研討式教學模式,及時根據國內外熱點時事選取合適的專題,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能各自完成好自己的計劃任務,不拘泥于課堂和課后的考核形式,真正做到人人參與,共同研究,共同探討。提高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③采取教師“導”,學生“演”的“導與演”相結合的方式,盡快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
四、結語
教師必須打破過去按教材的章、節進行授課的內容結構模式,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體系進行構建,使教學內容緊貼大學生的發展需要和興趣愛好,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具有獨立研討問題的心理準備和心理負載能力,能夠逐步離開教師這根“拐杖”獨立“行走”,從“學會”走向“會學”,盡快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郭漢民.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雷曉棠.大學英語選修課設置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2).
[4]宋永燕.高等院校開設英語選修課的研究與實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
[5]唐春紅.專題研討式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2).